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浙大教授(浙大教授余式厚逝世引发学生追忆:大家需要什么样的良师?)
老师,教授,他的浙大教授(浙大教授余式厚逝世引发学生追忆:大家需要什么样的良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晓蓉 纪驭亚
3月9日上午,杭州殡仪馆天下第一厅哀乐低回,大家身着深色外套,神情肃穆,向余式厚教授作最后的告别,寄托哀思。
3月7日,浙江大学教授、逻辑学学者余式厚因心梗去世,享年85岁。任教48年,他一直是学生眼中的个性老师,一个有趣的人;他的逻辑学公共课一直是当年学校最受好评的公选课之一……
很快,余教授逝世的消息在不少校友的朋友圈刷屏,不少校友表达了对余教授的怀念。
“当年听过他的课《形式逻辑》,风趣幽默,至今难忘。”
“大学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对我们学生都特别好。还去蹭过很多次饭。沉痛悼念好老师。”
“2小时80多条评论,像一面镜子,让不认识他的人也能从中知道这个人的特点。乐在逻辑,乐在人生,这大概可以叫仁人了吧?”
一条条留言,让人泪目。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为弘扬传承良渚文化奔波……周一上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按照约定的时间,在办公室泡好茶等余教授。但余教授迟迟没来。等来的却是余教授去世的消息。
看着微信上余教授和他约定时间的聊天记录,陈寿田好久才缓过来。后来他听当时陪在余教授身边的学生回忆:
“我不舒服,你拿个小凳子让我坐一会儿。”
“老师,良渚那边我去吧,您在家休息。”
“这件事很重要,等我缓过来我还是要去良渚遗址管委会陈书记那里汇报最新进展的。”
但两三分钟后,余教授的脸色越来越不好,他的学生赶紧打电话叫了120,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余教授。
原本约好的见面,哪里想得到会是这样的生离死别?陈寿田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家人的印象中,余式厚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退休后也一直闲不下来,继续在一些高校授课,也参与了不少社会工作,其中就包括传播良渚文化。2012年,余教授开始为良渚文化进入中学教材奔走,在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在北京和杭州来回跑了数十次,每一次都不落下。
2019年,国家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科书重笔浓彩增加了良渚文化的内容。99页的课本,良渚文化的内容占了整整一页。从此,全国大部分初中生通过这本教材知晓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这背后离不开余教授的推动和付出。
7日推送的讣告后,校友们在公众号中回忆了关于他们和余教授的往事——
“曾经的四爷”写下500多字的留言,追忆和余老师一起度过的大学往事。“余老师是我大学里的口才学老师,他的课应该是我大学所学课程中单科成绩考得最好的一门课。他的课通常都安排在下午,没有教材,不用记笔记,余老师也不拿教案,但他每次会带29个玻璃杯和茶叶(我的记忆可能有偏差),给女同学布置了每次上课带两个装满开水的保暖壶的任务,于是我们喝着茶,听余老师在讲台上,用那带着温州腔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课。记得,我们是从每个人的自我介绍开始口才学的学习,然后余老师再作点评。记得,我介绍自己时说,即使我是机器上的一颗钉子或螺丝,也为我能让机器发出轰鸣而感到自豪、骄傲。余老师的点评是,你用了钉子就不要用螺丝,用了自豪就不要用骄傲,否则谁知道你叫丁豪,还是罗敖。于是,后来罗敖这个名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我的网名。”
“秋风起”说:“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如果地湿,天不一定下雨……谨以此送余老师驾鹤西去。”一句来自生活的逻辑推理的例子,展现了余教授讲逻辑的生动有趣之感。
“我是78级的理科生,却选了余老师的形式逻辑公共选修课,日后受益很大。余老师的课一般都在晚上,他随带一只热水瓶来到大教室,操着浓重的温州普通话讲他的形式逻辑,滔滔不绝,声音宏亮,不用扩音,便能送到每个角落,时间一长,会不时端起讲台上的大茶杯喝几口。”“半山居”回忆,当时形式逻辑课是没书的,每节课只发几张讲义,到期末装订一下便成册,他至今仍保留着这本讲义。
不少校友都提到,曾经去余教授家吃过饭。余式厚家人回忆:“爸爸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也很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在学校教书时,爸爸还经常带学生来家里吃饭。妈妈也很高兴,每次有学生来都会准备一桌子菜。”
一位老教授的去世,为何能引起这样大范围的追忆?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祝毅是78级哲学系学生,他觉得,余老师的一生,认真地做着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文化传播。他的课让学生喜欢,给人以启迪,他写的书通俗易懂,让更多人获得了思考的能力,太了不起了。
“余老师去世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祝毅想了想说,在大学里,有的老师像珍珠,有很多科研成果,值得尊重;有的老师是烧红的炭,用自己的热量把学生铸成了黄金,余老师就属于后者。
浙大城市学院院长罗卫东是余教授的学生,他今天写了一篇题为《追忆良师余式厚》的文章,其中写道——
我想,一个老师是不是名师,不能单看他头上有多少帽子多大头衔,学生心里自有一杆秤。可是,如果我们真要坚守教育初心,回归大学正业,最需要的还是余式厚这样的良师。
不是大牌教授,却是学生心目中的良师;不是学科领袖,但他的离去触发了铺天盖地的缅怀和思念之情。
余老师在天之灵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感到欣慰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这个是僵尸吗小说(八本精品小众小说,虽然不火,都是质量满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