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3月6号(第八届新乡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汉族,新乡市,新乡3月6号(第八届新乡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宝山,男,1987年生,汉族,获嘉县史庄镇李村村民,个体运输从业者。2009年,刘宝山当兵期间,父亲查出身患肝癌,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作为家中长子,刘宝山选择退伍,毅然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家庭责任。为还欠债,抱着“不能因人没了,债就黄了”的信念,他开始努力工作赚钱,坚信只要通过勤奋努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经过几年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终于还清了所有外债,也娶妻生子,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弟弟也成家立业。
贾思东,男,1974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封丘县赵岗镇白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乡市兴旺钢构彩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新乡市兴旺钢构彩钢有限公司所用的原材料价格3个月内每吨上涨1800元,若按合同价格出厂产品,企业将面临较大亏损,但失去诚信就是失去了企业的生命。权衡再三,贾思东亏损20余万元与合作企业履约。担任村干部12年,他不忘初心,信守承诺,带领村“两委”成员积极发展产业,致力脱贫攻坚,白庄村2018年成功摘除了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并于2020年成功创建新乡市文明村。
敬业奉献类(6人)
王学随,男,1977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封丘县陈固乡东守宫村人,封丘县高级中学副校长。王学随2002年到封丘县高级中学任教,从此,一年四季,早晚寒暑,无论多么困难,他都准时到达操场,带领队员开始一天的训练,直至夜深学生休息。20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先后有2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称号,清华大学体育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都曾录取他的学生。由于积劳成疾,2021年9月,他查出身患癌症;2022年4月12日,他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倾注全部心血的训练场。
苏小强,男,1979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凤泉区大块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20年2月11日,大块镇卫生院接受建立“新冠肺炎医学观察区”这一重大任务,苏小强立刻动员安排,制订方案,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人员配备及物资采购,改造出一个标准的“医学观察区”,为受隔离人员提供“放心、安心、舒心、贴心、暖心”的服务。2021年7月,特大暴雨使大块镇出现断电、断路、断水、断通信等情况,苏小强身先士卒,九天九夜战斗在防汛抢险第一线,带领班子成员及时为院内患者及职工排忧解难,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医疗在非常时期有所保障。
李莹,女,197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新乡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教授。2018年以来,李莹走进机关、学校、农村等宣讲559场,受众近5万人次。她利用晚上时间送课入村,坚持把“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史讲到群众心窝里。她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在志愿宣讲、疫情防控、新乡防汛救灾等重大工作中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搬运救灾物资,协调消毒用品,捐赠衣物食品,到受灾群众安置点宣讲党的好声音、好政策,提振干部群众战胜灾情的信心和勇气。
李克兴,男,1966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新乡市新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他是新乡市中小学第一个晋升为正高级职称的校长;是新乡市唯一一个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并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校长;他是新乡市唯一一个出版了三部教育专著的校长;他是新乡市唯一一个被评为河南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服务标兵的校长。他相继一手打造了市育才小学等多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并多次参与大型教育研讨会,承担大型示范公开课、国培任务;他带领新区小学率先在全市开展延时服务,打造了特色鲜明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切实解决了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他积极推动新区小学与开达学校等校合作,以“一校六区”的新模式,构建强校扩优新格局,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岳喜红,女,1982年生,汉族,获嘉县照镜镇中心校中学高级语文教师。2000年毕业后,岳喜红谨记父亲教诲,扎根农村学校22年。2012年春,父亲病危住院,为不影响学生备考,她每天下了课,再赶往医院照顾父亲,那年,她所带班级中招录取率全镇第一,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她经常组织工作室骨干教师到全县薄弱学校开展同课异构、送教下乡、专题讲座等活动,2年内,讲座培训35场,送教下乡16次,省培、国培交流8次,受益教师达8000余人次。
涂博,男,197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涂博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小儿脑瘫的手术治疗及昏迷促醒治疗方面等业务上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他十年如一日负责为距离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公里以外的福利院患儿及孤寡老人的健康保健及常见病治疗;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他负责在新乡市传染病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病人14例,疑似病人17例;他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地坚守在抗疫的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每天因工作在医院里走路达2.5万步以上,半个月体重下降6公斤,最终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孝老爱亲类(4人)
于素花,女,1970年生,汉族,长垣市方里镇陈庄村人。2009年,丈夫高位截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于素花全职照顾他。她每天早上5时起床做饭,给丈夫喂饭、翻身、擦洗、按摩……天气晴朗时,她还推着丈夫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为了增加收入,她照顾丈夫的同时饲养起了猪,每天晚上10时前没有睡过觉。2021年年底,养猪生意无法继续,她又与他人合伙创业开烧饼店。13年4000多个日夜,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抚养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用双肩和深深的爱撑起了全家的一片天。
王秋珍,女,1975年生,汉族,新乡高新区关堤乡南马庄村民,创业园保洁工。王秋珍1999年嫁入南马庄村,20多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公婆,无怨无悔。她的公公在2014年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年老体衰,小叔子是残障人士,两个孩子幼小也需要照顾。为了让丈夫专心在外地打工,好贴补家用,她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病床前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8年来,她无怨无悔,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家庭环境。
王喜凤,女,1968年生,汉族,辉县市孟庄镇范屯村人,裴寨水库饭店经理。王喜凤1988年嫁到裴寨村,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丈夫不幸遇难,让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瞬间坍塌。2年后,在公婆和娘家人的再三劝说下,她再嫁到孟庄镇范屯村,但她没有忘记裴寨村的婆婆。每次回娘家,她一定会拐到裴寨村去看望年迈的婆婆,给她送吃送喝,洗衣做饭,理发、洗澡、剪指甲,就这样,她在“三个家”来回奔波。逢年过节,给娘买衣服都是一样三套,不偏不向。2021年11月,裴寨村的婆婆去世,王喜凤和哥嫂一起给婆婆办了后事。
张宝珠,女,1949年生,汉族,获嘉县城关镇大西关村村民。2008年,张宝珠的儿媳因病昏迷不醒,医生建议放弃救治,她决不言弃,最后儿媳的命是保住了,人却意识不清。张宝珠把儿媳带回家中,天天和她说话,给她做易消化的饭,为她擦洗、晒太阳。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媳终于苏醒了,然而只有3岁孩童的智商。儿媳一天4次吃药,张宝珠每次都是哄着逗着吃,平时吃饭、穿衣、洗漱也是如此。14年如一日,张宝珠将儿媳当做亲闺女一般精心呵护照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