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风靡一时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的四字真经“道名无有”都被你们念歪了,还想悟道?)
老子,事物,玄学风靡一时是什么意思(《道德经》的四字真经“道名无有”都被你们念歪了,还想悟道?)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陈公南先生说:复旦大学王德峰先生把“有”和“无”都称之为“玄”,是错误的。“有”和“无”都不玄,玄是用来描述“有无相生”状态的,玄在何处?王弼是玄学家,当然要把“道”讲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不可捉摸。后人不明就里,人云亦云,将错就错。
传世本《道德经》把“道可道”章放在第一章,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而开宗明义,提纲挈领,会让人一下陷入“玄门”,先入为主,认为这便是老子的真义。
魏晋以后,三教合而玄风盛,儒生谈玄,僧人论道,自此佛教也自称玄门,道教玄门更是五花八门,玄之又玄。好在它们是宗教,都不难理解,但把老子思想玄学化,就不能理解了,也不能接受。
先把原文抄写下来,看看陈公南先生如何理解这一章的“道无有名”四字真经的。
原文释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出自《道德经》第一章,在《老子》帛甲本里是第45章。
这一章先后出现4个关键词:道,名,无,有。道与大二字意同,均代称“有物混成”的天地母,万物主;名,是事物的定义,包括事物、经验、概念、规律、理论;无和有是事物的存在状态,隐性的称“无”,显性的称“有”,有、无本是一回事,故云“二者同出,异名同谓”。
“非恒道”的“非”,是表示对“恒道”的否定,非恒道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道(这个观点会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不过请您强忍着先看完再评说)。
因此,本章大意是:
道可道也,是可以认知(讲解、传授)的。这一句强调的是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非恒道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老子鼓励人们要勇敢地质疑那些所谓永恒不变的万古真理。非恒道强调的是要敢于突破认识的局限,获得新的认知。
名可名也,事物都是可以描述和言说的,规律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非恒名也,要大胆质疑那些所谓的永恒不变的概念名称、理论制度。不然,人们就没法根据实践经验,推测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非恒名”强调的是不能以僵化的观念看待一切事物,人的认识水平应该不断更新完善。
无名万物之始,这个“无”在帛书《老子》里写作“无”而非“無”,这两个字本来是两个不完全不同的含义,“无”通“元”,特指事物的元始,初始状态,内含无限可能。老子以“无”来表示事物尚处隐性未显的状态,即事物“呈现”前的状态。
帛书《老子》复印件无名万物之始,是“无”不是“無”
有名万物之母,有即事物的显态,是宇宙万物得以命名的根本。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老子》文中凡是出现“故”字的,都应不是老子原话,而是汉代训诂。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作为正文来理解,即:老子用“无”来观察研究事物的微妙;以“有”来观察认识事物奥妙变化的关系和界限。
“两者”指“无”和“有”这两个概念,这从王弼《老子注》到王安石、朱熹,都是这么认识的。“无”和“有”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即“无”和“有”是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和描述,“无”是事物起始发生时的状态,因为初始,故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隐性的运动变化时态,所谓“无中生有”,指的就是事物从隐到显、从小到大的过程。
“有”是事物显现后的状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老子的“无、有”思想是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论,二者源于同一个事物,并用于思考同一对象。掌握了“无”和“有”这一发展变化的规律论,就掌握了认识事物奥秘的“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门”即方法途径。
文字“现象”背后的“本质”说明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如果没有文字这个现象,则没法捕捉文字背后的“道”。那种认为“不要执着于文字”的看法是不妥的。六祖慧能被认为的慧根独具的智者,且不说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单说他每解经,必须先念给他听然后再解,不立文字何以解经?
“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的用法。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名词动化,即遵循、指导等义项,有的说是言说、讲述等义项,但也有说两晋之前,道只能是道路的道,并没有后世所赋予的“言说”的意思。
但在古文献中,早就出现了“道”可作“言说”之意。《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论语·宪问》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其中的“道”都可作“言说”用。
但陈公南先生认为,第二个“道”可以有“言说”的义项,但此处不能当言说用,道可道,就是说脚下的“道”是可“行”的,引申到形上之“道可道”就是:道是可知、可行的。这与他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是一致的。如果道不可知不可行,岂不自相矛盾?
“无”不是“一”,更不是“道”。这一章的“无”和“有”都不能混同于以后章节的“一”,“一”是老子基于“道”的认识,而推导出来的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整体观,“无、有”是事物生成规律,是“一”的运动形式!
解读这一章,可以结合45章(道德经25章)一起研究。在45章,老子提出道的名称来历、唯一性、独立性,以及它存在的永恒性。但是存在的永恒性不等于说它一成不变。因为变化,故能永恒。这也是老子言“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的依据。
“玄”真的那么玄吗?“玄”被很多人理解为“道”,这个很不敢苟同。“玄”的本义是黑色或赤黑色,所谓“玄之又玄”指的是“有无相生”绳绳不可名的状态,如同丝结纠缠在一起,象征着“有无相生”。
但因为黑象征幽暗,被玄学家理解为深远不可知,王弼是玄学中的“贵无”派,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因此他对“玄”的解释说:“玄者,冥默然无有也……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
其后的玄学家郭象《庄子注》又风靡一时,由是老庄之学大兴,而玄学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可见魏晋玄学家对儒道两家思想的合流贡献巨大,但却把道家思想拉到了玄学的不可知论上去了。
玄学一词,又魏晋而出,由此开启中国玄学近千年学术风潮,影响深远,至今,不少解老者离开“玄”便无从谈起,形成强依赖性。
“道”的革命性、唯一永恒性道、名、无、有把宇宙从无到有都说到了,但却并没触及到它的唯一永恒性。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上一篇:网络通缉犯(A级通缉令!公安部公开通缉12名电诈集团重大头目和骨干人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