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峡江寺飞泉亭记翻译(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总结及训练)
译作,译为,表示峡江寺飞泉亭记翻译(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见虚词总结及训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三、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文言虚词练习
辨析下列画线的虚词的用法(含义词性、作用)
(一)之
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0. 技经肯綮之未尝
11. 宋何罪之有
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 公将鼓之
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上一篇:东方算命网(深度解析:西方占星和东方算命哪个更准确?星座跟生肖有关联吗?)_2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