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榕(一顶神奇帽子让你“心想事成”脑机互联用“意念”开车不再是梦)
电信号,小榕,接口小榕(一顶神奇帽子让你“心想事成”脑机互联用“意念”开车不再是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动作、语言实现相互交流。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略过表达过程直接通过脑电波进行交流呢?当然可以!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工程实验室里,教授高上凯和高小榕带领团队已经做了20年的脑机接口研究,让“意念操控”成为现实。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记录大脑活动,把其中携带的信息“解读”出来,变成计算机也能明白的指令。记者日前探访了该实验室,揭秘脑机互联是如何“心想事成”的。
高小榕正在指导学生开展脑机交互研究
探访 神奇帽子
解读“意念”
顾名思义,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在大脑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技术,不需要外周神经肌肉组织参与。
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工程实验室里,一名学生戴上了一顶奇特的帽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各种传感器。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上面一张张字母卡片在不断闪烁。
高小榕教授介绍,人类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活动,伴随大脑神经活动的脑电波信号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如何获取这些脑电信号,并与计算机系统相连接进而读取信息是关键。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研究,一种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来记录脑活动。这种方式可以直接监测到大脑皮层的活动,但因为安全性和手术创伤等问题,目前还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另一种就是现场学生们正在开展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它只需要像戴帽子一样佩戴上脑电采集帽就可以实现。“这种方式的弱点也显而易见。毕竟我们读取的脑电是透过厚厚的颅骨传递出来的,信号质量要差一些,因此准确解读这些脑电信号的算法就变得尤为重要。”高小榕说。
1999年高小榕就开始做脑机接口的研究,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他带领团队首先提出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大大提升了“意念控制”的准确率。
如何理解这种大脑与计算机互通的原理呢?高小榕说,大脑神经电信号存在跟随效应,如果以一定规律对人施加外部刺激,例如让人看一个每秒闪烁15次的小方块,就会发现从头皮上记录到的脑信号也具有对应的规律,每秒起伏15次。所以,如果给人呈现以不同规律闪烁的小方块,并给它们预先设计好不同的含义,那通过分析脑信号的规律,就可以知道人在看哪个方块,想要输入哪种指令。
应用1
“渐冻症”患者能重新“开口”了
在今年夏天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一场特殊的脑控打字记录挑战赛备受关注。赛场上,选手们戴着特殊的“头盔”紧盯电脑屏幕,用“意念打字”展开比拼。最终来自天津大学的魏斯文以每分钟691.55比特的理想信息传输率获得冠军。作为大赛的专家组副组长,高小榕告诉记者,参赛选手采用的就是非侵入脑机互联方式,魏斯文当时的成绩相当于在100%准确率下以0.413秒输出一个英文字母。这个速度已经高度接近我们日常使用手机进行文本输入,“已经非常了不起!”他说。
利用脑机接口进行信息交互,在康复领域也大有可为。今年,高小榕团队的研究成果就让一位“渐冻症”患者重新“开口”与家人交流。平面设计师王甲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过去的他热爱运动,英俊阳光。但随着病魔侵袭,王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站立,不能移动手脚,甚至无法说话,只有眼球会动。“其实他能听,能思考,但就是无法表达,很痛苦。”高小榕说,通过与王甲家人沟通,团队针对王甲的生理特点,开发了最适合他的脑机接口算法。
投入使用的那天,研究团队早早来到王甲的家中,帮王甲洗干净头发,戴上“头盔”。开机打开程序后,王甲紧盯着屏幕的一个个字符,眼球不时轻轻转动,随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屏幕上跳出一个“擦”字。王甲的父母首先读懂了这个字的含义,马上帮他擦净嘴角的口水。紧跟着,屏幕上又跳出一句话:感谢大家的关心!王甲的父母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以后终于能跟孩子交流了!”
应用2
智能机器人替人“跑腿儿”
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报告会(生物医学工程)专场中,高小榕又向大家展示了另一个神奇的研究领域:基于小腿表面肌电的智能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通俗地理解就是:通过捕捉肌肉的电信号,让机器人替腿干活儿。“这样又能大大改善一大批行动障碍群体的生活质量。”高小榕说。
2014年,高小榕团队接受了一家国内顶尖科技民营企业的邀请,开始带队攻坚,目标是通过采集肌肉电信号,解读人的步态。以此开发的智能设备既可以预警老年人的跌倒问题,也可以研发智能假肢、智能轮椅等,通过判断用户腿部肌肉信号,智能识别用户的行动意愿,驱动双腿或者轮椅前行、后退。肌肉电信号是一种电生理信号,通过计算机从相应的骨骼肌对应的体表上获取,因为没有了颅骨等阻碍,采集起来比脑电信号容易的多,信号可靠,易于辨识。但研发过程中也存在疲劳速度快、信号不稳等困难。高小榕带着团队学生做了大量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这套人机交互系统通过肌电采集模块采集受试行走中的肌电信号,将其放大采集后通过蓝牙通讯送入模式识别模块;模式识别分析模块再对信号进行处理,发送给机器人控制模块,实现对智能机器人的控制。实验显示,8位受试者在实时交互控制中,分别执行前进、后退、左转、右转4种步态各320次。所有实验的机器人识别率均高达80%以上,其中前进、后退的识别率高达90%以上。
前景
用意念打电话开车
不再是梦
高小榕说,传统的人机交互是手为主,比如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或者触摸电子屏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又陆续出现了通过语音、视频图像(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人机交互。未来,脑机交互将逐渐登上主舞台,“我们可以用意念来实现打电话,收发短信,甚至开车。”此外,脑机交互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也将大有可为。因为指纹乃至人眼虹膜,都是可以复制的,但人的脑电波肯定无法复制。
高小榕说,今年的脑控打字记录未来会很快被打破。按照摩尔定律,计算机性能每18个月会提升一倍。脑机交互的效率也会由此提升。他们做过测算,10年后,脑机交互的速率有可能提升4倍以上。到那时,用“意念交流”速度将不是问题。
“看似玄幻,难以相信,但很多研究就是从科幻走到科学,然后走到技术应用。脑机交互,已经走向技术应用了。”高小榕团队面向未来的研究也早已铺开。他们正在研发的脑电采集设备将不再是一顶略显丑陋的帽子,而是精致美观的耳机,采集到的脑电波信号将实现无线高速传输,帮人类自由掌控各类穿戴智能设备、家居设备、汽车……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涉足脑机接口的研究,并且成果颇丰。我国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全球该领域25篇高引论文中有9篇来自中国。在脑机接口的应用方面, 华南理工大学在100余例严重瘫痪病人上进行了临床试用,天津大学在天宫二号上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脑机接口实验。
上一篇:小妞是什么意思(老公老婆的称谓最早是怎么来的?当时的太监竟也被称为“老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