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朝野上下(宋朝覆亡概要)
宋朝,南宋,北宋朝野上下(宋朝覆亡概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
从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到公元1279年大臣陆秀夫抱着幼帝赵昺崖山跳海殉国为止,宋朝享国约320年。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
在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中,宋朝版图最小,然而,宋朝的GDP却又是历代封建王朝不能望其项背。宋朝科技领先于世,“四大发明”中的三样(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产生于宋朝,“四大发明”在宋朝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促进了宋朝商贸的空前发达,而宋朝却又因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而不得不推行庆历新政和变法。宋朝建立的军队数量之多为历代封建王朝望尘莫及,然而,宋朝的军队又是历朝历代战斗力最弱的,除了立国之初打过几场像样的胜仗,尔后就基本上是屡战屡败,没有赢过。宋朝跟汉朝一样分为两段,汉朝分西汉与东汉,宋朝分北宋与南宋。但是,在文化上,却又大不相同,西汉文化与东汉文化区别很大,而北宋文化与南宋文化却是一样的。
两宋覆亡都很突然,纵是读宋史,也对两宋的覆亡有种种猝不及防的感觉。
然而,历史又从来都是严肃的,它所作出的每一项决定,都有它的道理,即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历史老人的所有收藏都不会以后人的好恶而更改。这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便是走进历史,纵观历史,以事究史,知史而明理。
一切热爱历史的人都很难不被宋史所吸引。都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宋史,纵观宋史,探求宋史。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么三件糊涂事,导致了宋朝的覆亡。即苟安政治;金钱外交和奴化文化。
二
宋朝政治上的苟安思想实属罕见。虽然我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苟安思想,但像宋朝那么苟安得离谱的却是没有过。宋朝的苟安思想,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也渗进到了宋朝政权的骨子里面。
宋朝的政治制度设计特别注重一个“防”字,防谋逆,保皇权。这么设计,既有对前朝覆亡教训的吸取,也有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考量。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位本来就是谋逆篡位;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也是留下了“烛影斧声”千古之迷。这些,应该对皇帝设计宋朝的政治制度都有影响。
当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宋太祖看到了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不是祸起萧墙,而是官权膨胀摆脱了对皇权的控制。
宋太祖认为,藩镇之所以能够与皇权对抗,主要是他们“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于是,宋太祖在建国之初,便同时展开了对藩镇和节度使的针对性控制。手段主要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兵权。
这样一来,先朝权力熏天的节度使在宋朝只相当于知州,宋朝的藩镇也没有了地方税收,都只能依靠中央财政。
在宋朝,官权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加强。对此,我们也可以从《水浒传》中窥见端倪。水浒传中那么多官僚,没有一个有能力像安䘵山那样造皇帝的反,逼得没办法了,也只能上梁山。
宋朝不但强化了皇权对官权的控制,也强化了皇权对兵权的控制。对于兵权的设计,宋朝堪称历史一“绝”。
“可以为百代之利者,唯养兵也”,这是宋太祖的名言。从士兵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太祖赵匡胤太知道军权的重要了。为了把兵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宋太祖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比如军队平时管理训练上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比如禁卫军队指挥上的“三衙统领”。比如军队调动上的“枢密使”负责,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等。坊间“杯酒释兵权”的段子,说宋太祖巧计夺走了把他送上王位、跟他一道起家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将军的兵权,也不是捕风捉影。
如此这般操作,对于稳定国家政权自然有好处,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改革。问题是这番操作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保皇位。
宋太宗继位后,又进一步对宋太祖设计的制度框架进行了完善。
于是,宋朝这个拥有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庞大军队的朝代,其军队却又是最不中用的。除了宋太祖亲自带兵征战天下的时期打过一些漂亮仗之外,就基本上找不到宋军的战绩了。
因为军队的指导思想是保皇权皇室,国家次之。于是,宋朝庞大的军队主要部署在宋京开封。史称“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而京都实际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可驻军却超过了全国军队的一半以上。这一部署可谓是古代版的“攘外必先安内”。
这样一来,军队再多,也没法实施对边境的有力保卫。加上宋朝对将领的管理实施的是“将从中驭”,即战时由皇帝绘制作战决心图交给前线将领,前线将领按皇帝的画的图打仗,既延误战机又瞎指挥,加上军队平时管理训练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宋军每次作战基本上都是吃败仗就在所必然了。
也是由于政治上的苟安思想,军队吃了败仗在庙堂眼里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重要的是苟安就行。于是,便有了“澶渊之盟”。
咸平二年(999年),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兵南下,宋将傅潜率大军驻定州(今河北定县),依城消极固守。次年正月,辽兵在瀛洲(今河北河间)大败宋军,生擒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望都之战,宋将王继忠兵败降辽。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圣宗又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以南地区为名,发兵南下,一路回避不少城市的攻坚战,直趋黄河边的澶洲(今河南濮阳附近),对宋都开封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敌军兵临城下的严重战事,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开封,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宋朝的另一大臣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反对逃跑,力请宋真宗赵恒前往澶洲前线督战。大将杨嗣和杨延期(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杨延朗也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这一主张虽没有被宋真宗采纳,但也给宋真宗打了一针“鸡血”,宋真宗御驾亲征了。
虽然宋军兵不知将,但知道皇帝。宋真宗进入澶洲后,宋军士气大振,还射杀了辽南京统军史萧挞览。辽、宋两军进入相持。
本来,战争的走向对宋军变得越来越有利了,对劳师远征的辽军变得越来越没利了。但宋朝的苟安政治想的是如何求和,让辽军快点撤走。而辽军南侵既定的方针又是以军事威胁和政治讹诈抢夺财物为目的。这样,宋、辽双方便坐到了谈判桌前。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概括起来有三点:
其一,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结成兄弟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用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就是两国“互相尊重”,“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面子功夫做足给宋朝的老百姓看。
其二,大宋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体现了宋朝是负责任的国家。
上一篇:养尊处优什么意思(雄风猎猎满清“八旗”,竟沦落为养尊处优、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