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家峡(虹鳟鱼定居刘家峡水库,体长可超100公分,或已侵入黄河上游?)
虹鳟,库区,黄河刘家峡(虹鳟鱼定居刘家峡水库,体长可超100公分,或已侵入黄河上游?)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家峡水库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大型水库,库区建成于1974年,水域面积130多平方公里,蓄水总量57亿m³,蕴含着充沛的冷水资源。
刘家峡位于高山峡谷地段,黄河上游的清水在此汇集,形成了国内有名的“高原明珠”。为了利用好这一库清水,当地在90年代后期从甘肃省永登县引入了虹鳟鱼,网箱亩产量曾达到1万公斤。如今,刘家峡的虹鳟鱼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并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过去30年间,虹鳟不仅在黄河上游站稳了脚跟,还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在刘家峡的上游,建有公伯峡、李家峡、拉西瓦、龙羊峡等水库,下游建有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库,这些水库同样适宜虹鳟的生长。各个峡谷水库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了西北最大的虹鳟鱼基地,特色优势显著。
那么,甘肃、青海等省为何会将注意力放在虹鳟鱼身上,并且还要大力扶持呢?
首先是水文环境特殊,水质条件与虹鳟的匹配度很高。
刘家峡库区呈椭圆状,水面广阔,蓄水量充足。库区冷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水温只有11.5℃,5~11月的水温为9.8~19.5℃,而虹鳟的最适温度恰好为16~18℃,因而最佳生长期很长。库区的溶氧量平均值高达10.82mg/L,营养盐、pH等指标也能满足虹鳟的生长需求。
其次,虹鳟经济价值高,是当地长期摸索得出的“最佳鱼种”。
虹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誉为“水中人参”,经济价值较高,每公斤售价30~50元,比常规的温水鱼更有竞争力。尽管虹鳟属于高档鱼种,但由于缺少经验,库区渔民最初看中的并不是这种鱼。
作为甘肃面积最大的天然水库,刘家峡水库自建成以来就被视为“宝库”。早在1968~1985年,库区就曾人工投放过草鱼、鲤鱼、鲢鱼等鱼种,但效果并不理想,多年回捕率只有0.4%。从1995年开始,库区又移植了大银鱼和池沼公鱼,这两种鱼繁殖迅速,但同样也未形成捕捞规模,经济效益不高。
经过多次“碰壁”,当地结合龙羊峡水库的成功经验,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虹鳟鱼身上。据评估,刘家峡与龙羊峡水库的水质相似,一条2克重的虹鳟鱼,自然放流一年后就能长到570克,2年后可长到2公斤以上。
这一估计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库区曾展开过一次资源调查,初步确定了鱼产力:每公顷水面可产鲢鱼50公斤,鳙鱼63.5公斤,全库每年可额外生产900吨的小型鱼类。再根据能量流动转换法,就能估算得出虹鳟鱼的产量。
引入网箱养殖后,虹鳟鱼产业果真大获成功。2015年前后,刘家峡库区产出了约2000吨虹鳟,按照每吨售价3.5万元计算,总产值已达到7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刘家峡水库:虹鳟扩散的风险有多大?
有专家曾指出,在刘家峡饲养虹鳟的安全性很高,不容易发生逃逸事故,给出的理由有两个方面。
首先,刘家峡库区水质优良,相连的河流有洮河、大厦河、黄河干流,三河的水质都不如库区好。而虹鳟对水质较为挑剔,对不良回水体会主动回避,一般不会从好水游入劣水中。
其次,刘家峡的地理形状非常特殊,95%以上的水面距离大坝坝址10公里以上,坝前水道起到了很好的收束作用。换言之,坝前库段构成了天然瓶颈,库区的虹鳟不容易从狭窄的出口处逃脱。
这两个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防逃效果。对于3龄以上的虹鳟而言,逃逸的风险更高,这一群体的性腺已经发育成熟,在繁殖期会表现出逆流产卵的习性,遇到障碍物能跳出水面1米多高,跳跃扩散的能力很强。
另外,刘家峡库区本身还是一座调蓄型水库,水体交换率高。库区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泄水道和泄洪洞承担着泄洪、排沙的双重任务。在泄洪或排沙时,下泄流量可超过1000m³/s,坝前的水流从0.3m/s可加速到2m/s以上。届时,库区的虹鳟就有可能随着开闸放水逃逸到自然水域。
事实上,鲑鳟鱼类的防逃控制至今仍是世界难题,逃逸案例屡见不鲜。在2018年,挪威某企业在智利海域养殖的三文鱼不慎逃逸,漏网之鱼多达69万尾,最终竭尽全力也只回收了5.5%。考虑到生态危害,智利政府最终对这家挪威企业处以714万美元的生态罚款。
众所周知,挪威是世界鲑鳟鱼的头号养殖大国,经验已有50多年,工业体系、防逃管理都位于世界顶级水平。即便是挪威的巨头公司,在管理鲑鳟鱼时也难保证100%不发生逃逸,国内的企业自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外来虹鳟鱼已侵入黄河?
在青海、甘肃两省,一条虹鳟鱼形成了一个大产业,养殖20多年已初具规模,年产量突破10000吨。刘家峡库区的虹鳟养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品种不仅有普通虹鳟和甘肃金鳟,还引入了三倍体虹鳟、七彩鲑、高白鲑、鲟鱼等新品种,这也在无形中埋下了隐患。
甘肃金鳟
有迹象表明,刘家峡库区已有“漏网之鱼”,很多路亚选手都在开放水域有过钓获记录。在2012年初,兰州的一个垂钓团队曾往刘家家库区野钓,就意外斩获了一条“十斤二两”的大型虹鳟。这条虹鳟已经达到国内野钓的纪录级别,中国钓鱼杂志上曾有详细报道。
近年来,刘家峡库区成为了路亚选手的网红打卡点,时常有钓友收获满满,大的有3-5公斤,小的不足1公斤。无独有偶,在青海的龙羊峡、李家峡等水库,也有网友钓起过10公斤的虹鳟,一钓友还在李家峡下游的黄河干流钓获了14公斤的个体……
有网友担心,龙羊峡、刘家峡等库区逃逸的虹鳟是一个隐患,会顺着自然水系一路扩散,进入黄河干流,最终对土著鱼和黄河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
这一担心不无道理。事实上,李芳、张建军等学者早在2007年已对黄河的外来鱼种进行了调查,发现黄河上游的外来鱼多达31种,其中就包括虹鳟。
在沿黄各省广泛网箱养殖的虹鳟,已有部分逃逸到了黄河上游的干流水域,并成功建立了自然种群。据调查,野生虹鳟的分布范围以刘家峡为起点,一直延伸到玛曲,覆盖了全长约1000公里的天然河段。
黄河上游是土著鱼的聚集区,特有化程度高,外来鱼种在竞争中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以虹鳟鱼为例,普通虹鳟只需3年就能发育成熟,而黄河土著鱼普遍需要6年以上才能成熟。因此,虹鳟鱼建群与扩张的能力更强。
虹鳟还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擅长捕食昆虫、其他鱼类。“漏网”的虹鳟不仅会挤占土著鱼的食物资源、栖息空间,还可能直接捕食土著鱼。为此,有必要对野生虹鳟进行胃容物的分析、鉴定,进而评估对本土鱼类的捕食风险。
三倍体虹鳟进入黄河,真的没有危害?
目前,黄河上游网箱内养殖的虹鳟多为三倍体虹鳟,其染色体比普通虹鳟多出了一组,因而不具有自然繁殖的能力。于是就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三倍体虹鳟没有危害,即便逃逸也无法繁殖建群,因此不会造成威胁。
但是要知道,三倍体虹鳟的生命力也更“顽强”。研究表明,三倍体虹鳟比普通虹鳟的生长速度快10%~20%,成活率高10%,个头更大,抗病能力也更强。所以哪怕不能自然繁殖,三倍体虹鳟对黄河的土著鱼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上一篇:刘备之死(刘备之死真是因为伐吴失败?其实另有原因,正史难怪不敢记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