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西汾阳(彩色汾州:民国时期山西汾阳的高清影像(1913-1919))
汾阳,鼓楼,匾额山西汾阳(彩色汾州:民国时期山西汾阳的高清影像(1913-1919))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汾阳,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位于汾河西北而得名(水北为阳)。旧称西河县, 置县历史已长达2600多年 。
1913年,一名叫威廉·莱特的牧师随着基督教公理会从北京来到山西汾阳,从事传教和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他用相机记录下当地的街景和人文景观,今天,小编从中选取一些汾阳的老照片,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100年前汾州城和汾阳百姓的生活状况。
去往汾阳的路上(1913)
1913年,威廉·莱特从北京出发,在河北正定乘坐前往太原的火车。火车进入山西境内后,他在行驶的火车上拍摄了这张照片,路基下,有一支驼队正沿着田野之间蜿蜒土路向前行进。
汾阳的北门城墙(1914年)
汾阳城始建于元代。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府后,逐渐形成“五座连城”(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的格局。照片中的远端可见高耸的北门城楼。
北门近景(1914年)
旧汾阳共有四座城门,且城门楼上分别挂有四字匾额。景和门(东门)城楼匾额为“汾水环流”,静宁门(西门)城楼匾额为“盘峰耸翠”, 南门来薰门的匾额为“秦晋通衢”。图为汾阳的北门永泰门,城楼上的匾额写有“锁钥雄镇”,从图中看,这座城门楼的确有此气势。
城墙下的人们(1914年)
彼时的北门城墙高大规整,台垛,城门楼保存完好,气势不凡。城墙脚下的黄土路上,出城进城的人们络绎不绝。
汾阳文庙(1914年)
汾阳是山西儒学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汾阳文庙最早创建于北宋乾德四年(966年), 位置在城东南。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迁建于太和桥街北端的的原明藩庆成王府旧址,历经四年完成,占地面积比曲阜的孔庙还要大一些。
太和桥市场(1914年)
太和桥附近的一处市场,从市场内的情形看应该是主营批发业务的,街心处摆放着成担的蔬菜和成袋的粮食。不远处冒着滚滚白烟的地方是一个卖早餐的摊点,供早起的人们吃饭歇脚。往街口望去,可见一座高大的牌楼。
铜器展示(1914年)
汾阳博览会上的铜制品展示。古色古香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铜制品,有盆、罐、茶壶等容器,也有灯台、蜡扦、水烟斗都日用品,每一件物品制作都非常精良,可见当地金属制作工艺之高超。
汾阳的街道(1916年)
这条街道因为地势太低,下雨后就会积水严重而且泥泞不堪,以至过往的车辆在烂泥里压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 此时,一名戴着头巾的男子正光着膀子蹲在台阶上清除衬衫上的虱子,在他对面的背阴处,有几个人正靠墙坐着聊家常。
鼓楼附近(1916年)
汾阳鼓楼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高十八米,门洞高五米。四面皆可通车马行人。紧挨鼓楼的街道被称作“鼓楼底”,曾是汾阳最为繁华的地方。图中呈现的是1916年正月“鼓楼底”的热闹景象,路边商铺门前都挂上了节日的灯笼,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太谷南门(1916年)
从图中人物的穿着来看,在1916年的春节前后,牧师曾到过一次太谷县(今晋中太谷区)。这是太谷南城门外的情景,一名男子正坐在小吃摊前的吃早餐,摊主还十分顽强地留着前清的辫子。
汾阳的儿童(1918年)
一块空地上,聚集了很多当地儿童,一名戴着棉帽的成年男子正在散发教会宣传单。在场的孩子们发现了端着照相机的牧师,纷纷向这边观望。
汾阳街景(1919年)
几名男子正肩负着袋子经过一条不宽的街道,墙壁上画着典当行的招贴。这几名男子可不是搬运东西的苦力,他们都是商人, 肩上的袋子里装满了铜钱。
关帝庙(1919年)
汾阳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 原名关王庙,因庙内有一尊铸铁的关羽骑马像而被当地人俗称为铁马老爷庙。现在,这尊明代铜像被保存在太原纯阳宫,制作非常精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看。
牧师和女儿(1916年)
1913年,威廉·莱特和安娜在北京相识并结婚,来汾阳后生下一女。图为威廉·莱特的牧师和女儿韦诺娜在汾阳合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