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汕头海水倒灌(盐碱地变粮仓,濠江稻香阵阵夏收忙)
盐碱地,江区,海水汕头海水倒灌(盐碱地变粮仓,濠江稻香阵阵夏收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阳当空,稻浪翻滚。随着“开始收割”一声令下,两台收割机在濠江区河浦街道粮食生产示范区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来回穿梭,收割示范区探索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取得的首茬“成果”。
这是7月15日,濠江区组织粮食生产现场会暨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夏收观摩活动现场。炎炎烈日,濠江区领导及有关部门、各街道有关负责人戴着草帽,一路参观稻田,并听取示范片创建工作介绍。
濠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许伟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早造濠江区粮食种植面积13995亩,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其中经过测产,示范区内的稻田亩产能达到1300斤以上。
“今年夏收的成绩,这个结果是比较喜人的,我们也倍感欣慰。”许伟和的感慨,源自于去年一整年对盐碱撂荒耕地复耕的实践。
科学整治,盐碱地变“金土地”
河玉围,得名于河浦街道和玉新街道围海造田,位于濠江区河浦街道上,是盐碱地复耕的示范地。历史上,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这片土地由于水资源不足、海水倒灌造成的盐碱化等原因,撂荒已久,55岁的河东社区村民陈基中就深有感触。
“20多年前我就是个农民,但这里的田地一直深受海水倒灌影响,收成不好,我也只能出去打工。”陈基中告诉记者,他在深圳打了十几年工,去年听老乡们说到村里开始改造农田,他选择返乡务农,“我对这片土地,还是有情怀的。”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记者了解到,2021年5月,濠江区启动了河玉围整治工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单位人员组成复耕团队具体开展整治复耕作业。
区属国有企业汕头市濠江区濠新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3000余亩耕地经营权,于当年8月启动芦苇荡清除和耕地复垦作业,多方协力加快推进河玉围撂荒地复耕,努力让盐碱地变“金土地”。
据濠新公司负责人郑翔飞介绍,在去年首期试播种的1000多亩海水稻如期成熟后,团队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应用科学施肥技术,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科学应对强降雨等不利影响,今年测产结果超出预期,意味着今年早稻取得丰收。郑翔飞表示,接下来他们会继续探索新的高品质稻种,逐渐打响河玉围的品牌。
修建水利,解决水源灌溉难题
谷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不到一会就完成了一亩稻田的收割。海水稻迎风飘香,昔日盐碱地已蝶变新粮仓。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复耕的1000多亩盐碱地中,已有部分土地经过改良修复后变成了可以种植正常稻的农田。
“这得益于我们对示范区灌溉与排水工程的建设。”据濠江区齐士安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俊介绍,修复盐碱地最大的难点就是水源问题。去年他们启动了河玉围盐碱地变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及其他配套工程。
项目在今年2月完工,陈俊说,这有利于将水库引入的水源根据稻田的需要进行排放和存储,且可以防止海水倒灌,极大地改善了此前河玉围基地的灌溉和排水的痛点难题。
4月,基地242亩已修复的土壤种植了普通的水稻品种,能否成功,一开始陈俊心里也没底。直到水稻茁壮成长出稻穗,示范区呈现出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这位“新农人”才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据悉,目前濠江区正计划着设立加工厂,引进烘干设备建设粮食仓库,助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让农业种植户“有利可图”,收获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该区将继续守好“责任田”,扎牢“米袋子”,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记者】余丹 实习生 杨侨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余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