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霍瑞斯(中华读书报:从物质文化角度看“轴心时代”)
波斯,帝国,轴心霍瑞斯(中华读书报:从物质文化角度看“轴心时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者们对于轴心时代的讨论,强调的是该时期的精神觉醒,关注的是哲学与宗教成就,本书从轴心时代波斯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角度,提示我们关注该时期物质文化的飞跃发展,特别是技术革新、艺术与建筑的正典化。所谓的轴心时代的超越,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因素,如铁器时代带来的技术飞跃、对外联系的加强、血缘关系的打破等,以及帝国扩张带来的新格局、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仪式文化向文本文化过渡的正典化等等。时间的维度不是最重要的,共同的背景、不同特色的超越,以及这个过程中朝向共通价值观的趋同更值得关注。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无论是希腊人将人看成是政治的动物,还是印度那种沉浸宗教世界的人,亦或中国对伦理的人的强调,都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认知。
以一神教的发展为例,帝国的出现是必要的条件。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对犹太教有重要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的第一个特点是主张二元论,认为善与恶是宇宙初生之时就存在的双生儿,两者在人心之中不断冲突,善神是阿胡拉·马兹达(阿胡拉意为“主上”,马兹达意为“智能”),代表光明、忠诚和正直;恶神是阿里曼,代表黑暗和邪恶势力。二者几乎势均力敌,它们不断争斗,最终是善神取胜。琐罗亚斯德教的第二个特点是救世主的概念,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时,救世主降临,所有的死者要接受审判,行善之人升入天堂,行恶之人被打入地狱,那儿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黑暗。至于那些心意不定、行为得失参半的人,则将悬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宣扬惩恶扬善的思想,强调伦理,认为人有自由的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但他们会在来世为今生的所作所为接受奖赏或惩罚。
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多元起源、在冲突和交融中从分散到整合的发展历程。在西亚和希腊,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交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邦国家,伴随着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的持续冲突,经历了小国-王国-帝国的发展进程。而埃及则在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成为早期独立发展的农业国家的典型。进入铁器时代之后,伴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西亚、北非、欧洲之间的区域壁垒被打破,帝国规模不断扩大,先后产生了地跨欧亚非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最终罗马帝国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最大帝国。这个纵向的进程中,技术的扩散和贸易的扩大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也促动着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由天人合一的宇宙论时代飞跃到一神信仰时代。地中海各个文明地区之间从最初就是交织在一起成长和发展的,西亚、北非是最早的文明摇篮,地中海地区吸纳着周边的各种文化传统,又汇流出去,滋养着后世的文明。
波斯帝国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了近东地区诸文化的融合。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波斯帝国无形之中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将之引往未来的新世界。此外,波斯人那种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可说是后来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之理想的原型。
林梅村先生的《轴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以中国考古学家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帝国时期物质文化的正典化过程,以及由此促发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以往学者对轴心时代的讨论集中在精神觉醒、思想成就方面,而林梅村先生将我们的目光转向艺术与建筑所体现的帝国建制、技术传播、风格融合等方面,以及融合之后的高级文化所具备的同化力量,以此为出发点去观察波斯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对“轴心时代超越”的超越。
(本文作者颜海英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著名丝绸之路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著
本书图文结合,插入中英双语解说的400余幅高清照片和手绘线图,通过对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都城遗址、陵墓遗址及出土文物的识读,展现地跨欧亚非的波斯“第一帝国”的扩张、融合历史;结合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辨识和确认波斯帝国各郡国贡使浮雕,为东西方文明的早期交往提供确切的实物证据;对比研究中外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梳理出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往的轨迹,为研究前6至前3世纪世界文明交往提供第一手文物资料。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机箱风扇怎么装(机箱风扇有必要装吗?要装的话机箱风扇怎么装才合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