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淮南斗狗(汉朝人物系列:袁盎)
文帝,吴王,淮南淮南斗狗(汉朝人物系列:袁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安逸读史
仔细读史记,会发觉这晁错和袁盎其实有相当大的共同之处,然后二人却势同水火,恐怕除了性格原因,还有一些可称为普遍性的东西。
一、袁盎其人
袁盎,楚人,他父亲曾入盗伙,被迁徙到惠帝的安陵居住。袁盎早年曾做过诸吕之首的吕禄家的家臣。文帝时,袁盎被他的哥哥袁哙保荐做了朝廷的中郎~皇帝的侍臣。
①文帝初,绛侯周勃任丞相,行走如风,甚是得意,文帝对他也很恭敬。袁盎就进谏,说周勃是功臣,但不是一心与社稷共存亡之臣。当初吕后当政,周勃为太尉,主兵权,不能匡扶社稷。后来吕后驾崩,大臣都反对诸吕,绛侯不过适逢其会,成了功臣。现在他有骄色,陛下又太过谦逊,主臣失礼。很不好。
于是,文帝态度渐庄,绛侯渐生畏惧。
周勃怪袁盎毁谤自己,袁盎也不谢罪。后来周勃因为应对不佳,被免相位,要求回封国。有人诽谤周勃造反,周勃被召进京,关押。公侯之中无人敢替周勃说话,但是袁盎却坚持周勃无罪。后周勃被释放,于是与袁盎大相结交。
②吕后死后,她的宠幸之人审食其因劝吕后不要屠戮功臣,有功,未被清除。只是罢了官。结果,淮南王刘长以私仇在京城朝见时登门把审食其給锤杀了。同时,刘长平日很骄横。
袁盎进谏文帝削减淮南王封地予以警示,文帝未理会。结果,淮南王日益骄纵。后来卷入谋反事,文帝打算用囚车装着他贬到蜀地。袁盎又进谏说刘长性格刚直,不宜用囚车送。文帝又不理。结果刘长在路上绝食而死。
文帝因此落来个杀弟之名,甚是哀伤。袁盎又以文帝有三德宽慰文帝:一是事薄太后孝,二是诸吕刚灭,文帝就从代地被迎进京,勇于任责;三是被功臣们推为天子时,逊让了三次才接受。接着,又劝文帝立刘长的三个儿子分淮南之地为王,才算平息了此事。
二、袁盎的其他事迹
袁盎常有一些事关国家根本的慷慨之言:
文帝宠幸宦官赵同,曾经同车而行。袁盎伏于车前劝谏,说天子同车者都是豪杰,今汉虽乏人,奈何与阉人同车。文帝笑了笑,从了。
又有次文帝欲驱车从霸陵的陡坡疾驰而下,袁盎骑马挨着车驾拉着马车缰绳,文帝笑他胆小。袁盎说千金之子不坐垂堂。文帝乃止。
在宫中慎夫人和窦皇后经常同席,有次文帝驾临上林苑,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往后拉。慎夫人发怒,文帝也很生气。袁盎谏以妻妾尊卑有别,提到人彘故事。文帝这才释怀,将话告知慎夫人,慎夫人也赏了五十金。
这样的事很多,袁盎在朝廷就待不下去了,被外任陇西都尉,接着派去做齐国相和吴国相。当时天下都知道吴王刘濞有反志,有人就劝袁盎不要触霉头管吴王的造反准备,只管喝酒不管事,有机会再劝吴王别造反。在吴国,袁盎是这么做的,刘濞也对他很好。
三、袁盎的为人
袁盎请假回来,遇到丞相申屠嘉的车马,申屠嘉很傲慢,袁盎就到丞相府求见,一顿言辞说申屠嘉这样傲慢会堵塞言路,长此以往会不见容于文帝。顿时说服申屠嘉,将其引为上宾
七国之乱刚起,袁盎被派到吴国出使。吴王要杀袁盎,结果派来的人是以前袁盎任国相时府上的长史,与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宽恕并成全了他们,感恩袁盎,把他放了。
七国之乱平息,因为晁错之死,袁盎不受重用,因病免职,好在家乡走鸡斗狗,还与游侠剧孟交往,认为他们急公好义,值得交往。交游广阔,颇有名士之风,在游侠中评价很高。
四、袁盎的结局
袁盎虽不受用,但景帝时常还向他问计。
窦太后有意立景帝的弟弟梁王为嫡,袁盎劝谏,结果惹怒梁王,派刺客来杀袁盎,第一个刺客打听了下,知道袁盎名声不错,没下手,还告知他梁王要刺杀他。后来,袁盎还是被梁王另派的刺客给杀了,梁王的事也败了。
[我其实怀疑, 是否有第一个刺客存在,是不是太史公为了突出袁盎之义,虚构的一个人,不然咋不知道防备呢,毕竟是结交游侠的人。]
五、议论:
大致看来,袁盎其实和晁错挺像的,逢君上之意,想方设法的尊君权立纲常,尤其是在配合文帝整周勃的事情上,很明显。
但是袁盎和晁错这两个人又相互极端仇视。平时就相互下蛆,七国之乱初,晁错说袁盎收受吴王贿赂掩盖造反阴谋,要搞袁盎,也是下死手了。结果袁盎反手说晁错逼反吴楚,七国是要清君侧,忽悠景帝把晁错给腰斩了。
从两人行事的作风看,都有儒家尊君集权的一面。不过,袁盎为人更圆滑,事不做绝,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相对的,原则性稍差;而晁错则为人峻刻,文章写得很好,有穿透力,行事激进,不为同僚喜,处世孤傲。按现在的说法,两个人更像是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区别。
嗯,温和派和激进派才是死仇啊,古今通用。
当然,再深入的看:
袁盎其实代表着那个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君君亲亲很看重,爱名声;晁错本身有法家的渊源,早年从轵县张恢学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之学,后来在文帝时,以太常博士的身份被派去跟秦朝的一个老博士学习尚书,这才转了儒。从晁错的行事来看,也有法家的影子。
[大家可以看看, 给晁错的画像很像商鞅、韩非]
后来,汉武帝搞独尊儒术,其实走的就是外儒内法的路子,政策倒是基本与晁错的主张相同或相似。也难怪,统治者用法家当然是最喜欢的了。不过,从袁盎及汉初的贵族官僚反应来看,大家包括儒生对法家的严约束是抵制的。
外儒内法很高,很灵活。
这段历史,结果就导致汉初至少是在司马迁的时代,袁盎的评价高于晁错,认为晁错是擅权弄事之人,这是汉初传统儒家的观点。到了后世,晁错评价则高多了,成了儒家的殉道者。
从儒以文乱法到成为统治阶级一部分,评价上会有转变也是必然的了。世事弄人啊。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巨资打造国际主题乐园,如今却变成烂尾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