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华歆乘船避难(管宁>华歆>王朗?)
演义,他是,形象华歆乘船避难(管宁>华歆>王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网图侵删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割席断交。从中我们仿佛可以判断管华高下。但事实并非非此即彼你高我低那么简单。
割席的管宁则一生为布衣,辞去了汉、魏期间朝廷的多次征召,只在田野中教书、讲礼、笃行,以教化民俗,成为三国最有名的隐士,看来他是真的喜欢独立自在,品性淡泊。如果不参看其一生,你会觉得他是矫情,故作清高。
华歆呢?后来做了曹魏的司徒,位极人臣,很有作为,青史上的名声也不错,华歆并非禄蠹,有真君子之风。
两个人割席断交,顶多算是“道不同”而已。非说谁高谁低,恐怕不可以此为依据。我们再看一个人物——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之,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都说良心丧于困境,可是孔子却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华歆的这一行为符合夫子所教啊。
就上事而言,王朗似乎很差,再加上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的形象更是不堪了。当然,小说家言,不足为据。即使这样,早期嘉靖版的《三国演义》里的情形也并非如此,原话是:“蜀兵闻言,叹之不已,皆以为有理,孔明默然不语。”到了毛宗岗那里,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形象,便流传出了“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这样的名段,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的形象也成了盖棺定论。
真实的王朗又如何呢?王朗的老师是杨赐,也就是杨修的爷爷,杨赐曾官居太尉。老师去世后,王朗立刻辞去县令职务,回乡替老师服丧守孝,期间被授予的官职皆不就任。结婚时,他曾经拒绝收礼,以图矫正天下奢靡攀比之风。为了保护反对曹操的刘阳,敢于和曹操据理力争,为了推荐杨彪,也曾让出自己的官职。如此看来,王朗也是有情有义有胆识的人。曹丕评价他“一代伟人”,自然是有原因的。王朗兵败,投降了孙策,可他又为什么被孙策流放了?大概是因为始终不愿为割据势力所用,一心忠于汉室,至少骨气是有的。地方从政期间,王朗的政绩广受好评,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王朗的学问也很大,和他的儿子一同创立了影响当世的“王学”。
《世说新语》《三国演义》自然不能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即使正史,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也往往会失之子羽。当然,世上最难品评的,本来就是人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华歆乘船避难(华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