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柳河(穿过毛乌素沙地汇入黄河的无定河,农耕与游牧民族必争的“界河”)
中原,匈奴,游牧民族红柳河(穿过毛乌素沙地汇入黄河的无定河,农耕与游牧民族必争的“界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这么一条河流,它的河道轨迹与它的历史一样飘摇无定,它在诗词中总是“边塞”的代名词,在它的河畔,曾有匈奴铁弗部建起屹立千年的统万城,还曾是数万兵马惨烈拼杀的修罗战场……这就是无定河,穿过毛乌素沙地,汇入黄河的一条寻常支流,却承载了千年历史,至今仍在风沙中流淌不息。
穿过毛乌素沙地,汇入黄河的无定河
无定河的身份卡
无定河古称朔水、奢延水,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县新桥后方才称为无定河。无定河的流向像一把巨大的弯弓,在流出源头后,随即迎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寒风,奔向毛乌素沙地。一路在荒漠和无数个丘陵沟壑、山头梁峁间曲折迂回,最终才掉头南下,经过米脂、绥德到清涧县川口以南20公里处注入滚滚黄河。
无定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是陕北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
无定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3亿立米,仅为黄河平均总流量628亿立米的2.4%,但流域面积却占到黄河流域总面积的4.2%。这种“失调”的比例,表明无定河径流量的贫乏。事实也确实如此,地处季风影响尾闾的无定河,其河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特别是在上游流经的荒漠段,地下水补给甚至占到了80%以上,而下游流经的黄土丘陵段,地下水补给才减少至30%。
无定河水系示意图
由于自唐朝及五代以来,无定河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所以无定河在历史上也被称“晃忽都河”,即恍惚、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意思。这在西北干旱气候环境下,颇为常见。但无定河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名垂史册,还跟一首边塞诗和自身地理位置有关。
黄昏下的无定河,因地处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临界地带,历来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因一首诗而闻名的一条河
这首边塞诗便是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诗透着忠勇敢战和悲悯凄楚的边塞诗,流传千百年,即便在现在读来,仍然震撼人心。因为这首古诗,无定河名声鹊起,为国人所知晓所铭记。但之所以无定河成为了诗中的关键地名,是因为它恰处在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临界地带,历来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匈奴铁弗部人赫连勃勃在无定河畔建造了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
无定河作为边塞,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那时,从北方阴山下的河套草原起家的匈奴愈发强盛,位于河套东南面的无定河,就成了中原王朝北方防线上的战略要冲。自秦至西汉,蒙恬、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历经多次征战,北逐匈奴,将无定河流域划入中原王朝版图。而到了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混战,边境线南退,这里又重新落入匈奴之手,匈奴铁弗部人赫连勃勃便在此建造了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至今还屹立在靖边县。
无论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如何更迭,无定河依然是“边塞”的代名词。
到了唐朝,匈奴、鲜卑相继没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如走马灯般更迭。强势崛起的唐王朝便相继灭亡东西突厥,将边境线向北推进,一直越过阴山,这时的无定河,虽然在诗词中还被当作“边塞”的代名词出现,但实际上却已不是边塞前线。
无定河是干旱的陕北地区难得的湿地,吸引了不少白天鹅等候鸟驻足。
历史总在高潮和低谷间浮沉,唐亡后经过五代十国混战,无定河又成了北宋与西夏的边境。两国在此交兵无数,“杨家将”也从无定河边的古麟州(今陕西榆林)城兴起。随着元朝统一天下,无定河再次归于沉寂。然而近百年后,驱除蒙元的明朝又在这里设立“九边重镇”,长城从此在无定河上游穿过。数千年来,历史反反复复,无定河所代表的边境线,也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游移不定。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大沟湾是无定河与荒漠顽强抗争的产物,却意外成就了世界级的沙漠大峡谷。
如今战争的硝烟和部族的对立已经随风散去,无定河畔再次归于平静,但毛乌素沙地的风沙告诉我们,这里纠缠抗争的故事还将继续,就像无定河千百年来顽强冲刷出来的河曲那样,这股力量巨大而执拗,却意外成就了世界级的沙漠大峡谷。
备注: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思茅景点(思茅暮色中有一道浪漫的风景,就在这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