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函谷关(三门峡函谷关)
老子,太初,道德经函谷关(三门峡函谷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圣像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老子圣像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本尊圣像目光深邃,须眉垂垂;手执书简,衣袂飘飘。老子塑像连基座高33.3米,意在应对《道德经》“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老子广场北侧有一仿竹简的石砌长卷,长365米,暗合一年之数,谓之天书,其上镌刻《道德经》。截止2014年,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君山老子文化苑,像高38米,通高59米,投入资金3.5亿元,用360吨青铜铸造。
圣像身后便是四段漫漫青石步阶。
道家之源
沿着这段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驻足“道家之源”亭下,左右亭柱上各挂一条楹联: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五千言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
这里是众多海内外道家和道教人士朝圣祭祖之地。
入朱雀门,登太初圣宫山门。太初,是个哲学术语,代表无形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元始的宇宙状态。它最早出现在《列子》一书里。宫门两侧墙壁上分书:道家之源、传世德宗。对应其下各一方石雕,古色古香,一为“老子骑青牛过函谷”,一为 “孔子入周问礼”。
太初宫,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太初宫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有续修。
抽空在旁边的摄影棚搞了个“登基大典”。哥仨轮流把皇帝当了一番。
登基大典
太初圣宫其后是函谷关大道院,一座仿秦汉建筑风格的道观建筑,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步入庙内,古柏参天,阴翳蔽日。两通石碑分立左右,赑屃负着斑驳残缺的石碑。一碑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重修太初殿时立置,碑文记录了老子函谷关著《道德经》的经过, 与《史记•老子列传》相吻合;一碑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初殿时立置,碑文诠释了《道德经》的要义。殿内正中供奉着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旁有有盘古、夸父、仓颉、孔明等,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和泛神论的特点。
院内有一古井井水甘冽,老子于太初圣宫著经,在此汲水而饮。此井历经千年而不枯,故而命名“老君神井”。井帽石碑阴刻“犹龙雨露”,出自孔子赞老子“吾见老子,其犹龙耶”。
函谷关大道院
尹喜故宅遗址,相传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时代人,素识天象,曾为函谷关关令。传说他曾在此挽留老子居住半年之久。灵宝在夏、商、周时期称为桃林,秦设桃林县,汉代设弘农郡,隋代恢复桃林县制。
尹喜故宅遗址掘灵符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215卷唐纪31篇记载: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农历十一月初七,陈王圭府参军田同秀(桃林县人)早朝时,进言唐玄宗:老子托梦于他,说当年著经之地埋藏有灵符一枚,得此灵符者可永享江山。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果然掘得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一个古体“桑”字。众臣为唐玄宗解符,他们说此字为一古体桑字,桑在古代为农业象征,拆开而看,又由四个十字和一个八字组合而成,这是老子在启迪唐玄宗要以农为本,发展农业,老子就可以护佑他稳坐江山四十八年。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认定灵符是天赐之宝,遂顺应天意,将“开元”年号改为了“天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宗改元”。
尹喜故宅遗址掘灵符
又于次年老子诞辰之日,将灵符所得地桃林县更名为灵宝县,意为此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从此唐玄宗就把道教定为国教,号召群臣百姓研读并亲自注释《道德经》,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尹喜故宅遗址掘灵符
“窃”过灵符,出尹喜故宅,右侧有一“灵石”,传说是老子曾经用过的著经石桌。
灵石
此石被白石英线切割成九层,有“灵石高就”之意。因而恋人摸了爱情天长地久,青年人摸了人向高处走,上年纪的人摸了松鹤一样长寿……
灵石
瞧,石桌面光洁平整,肯定成就了无数人的人生路!
灵石
仙丹救民,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时,他的坐骑青牛被当地一老农饲养着。
当时,函谷关一带流行一种瘟疫,许多人为此毙命,郎中也无能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坏了饲养人。他找郎中,郎中说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饲养人死缠硬磨让给牛瞧瞧,青牛气息奄奄,郎中让人扶起,牛站不稳,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个肉团(就是现在人说的牛黄),牛才如释重负,张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将肉团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药粒,发给有病关民。病人吃后马上见轻。人们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说这是仙丹。至今,灵宝还流传有正月二十三为牛节的习俗。这天,家家门上贴着用黄纸剪成的青牛图案,并写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我抚灵石,访古问今
鸡鸣台,又叫田文台,成语“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重建的鸡鸣台传说就是当年田文食客学鸡叫的高埠。
田文台碑:载鸡鸣狗盗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谋大业。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燕姬。燕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
上一篇:函谷关(图说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的辉煌传奇,位置虽好却最终败给了潼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