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挂甲寺(海河有座不系舟,80后可能还记得,这是天津渡口的最后遗迹)
渡口,海河,天津挂甲寺(海河有座不系舟,80后可能还记得,这是天津渡口的最后遗迹)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天津水多,自然就是桥多渡口多,就连天津的名字都源于“天子渡口”,但是如今的哏儿都市内,已经没有渡口了。
在河面上还没有这么多桥的年代,天津人出门总要带上几枚硬币,随时准备“渡河”。渡口和渡船,就这样成了天津人抹不去的回忆。
宽阔的海河两岸工厂连着工厂,工厂生产时冒出的黑烟和流动的海河水交相辉映,远远望去颇为壮观。每到上下班时间,工人从四处涌来,大光明渡口、杨庄子渡口等地就热闹起来,河水发出的细碎声响被掩盖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人们神采奕奕,即使是劳动了一天也不见垂头丧气的疲惫之态,有的拎着顺路买的蔬菜,有的跟同事讨论着业务问题……
1959年,挂甲寺渡口(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1959年,大光明渡口轮渡(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天津最早的渡口出现在明万历十六年,旧社会时为了争夺渡口,各方势力展开角逐,有人勾结洋人,有人借助旧军阀势力,顶不济的,也要有流氓地痞“罩着”才能在渡口经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杨庄子渡口等船的人们(照片由胡玉栋提供)
据记载,赵家场不远的运河边上,附近两个渡口,都是将船与船相连横亘在河心,两头用绳索系在栈桥上,遇有来船,看守摆渡的船工便解开系在栈桥上的缆绳,然后手持竹篙将船撑开,船只过后,再将其系好复原。
摆渡口的栈桥是由两岸伸向河心的,来往的行人要过摆渡,则需经过河坡的马道,从岸上下到河边,经过栈桥进入渡船,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张诚记忆里的摆渡,大多是摇摆的渡船。“渡船上建有一个廊桥样的棚子,可供行人遮阳挡雨。船舱中央,一侧有一条长凳,看船人在此歇息,在他的对面,有个收费用的木箱。箱子顶部由两块倒锥字形木板组成,中间留有一条缝隙,行人过摆渡时,可将硬币直接投进箱子。小孩子随大人过摆渡时,都希望自己能亲手将硬币投进去,‘当啷’一声,那声音好听、清脆也很刺激。”多年后,天津老人还记得那声声脆响,“摆渡口的管理员除了负责行人的安全外,还兼维修、养护之责,我们叫他‘看摆渡的’。除了坐在船上那长凳子上以外,在夜晚或人少的时候,他们也会回到岸边的小房子里歇息或用餐。”
那时船小,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上船的人不能随便站,而是要听摆渡者的指挥,有序站位。对于乘船的孩子,摆渡的人总是多些担心和嘱咐,要求小孩儿不能打闹,不能靠近水边站,甚至不能大声喧哗。特别是一群愣头小子一起乘船时,摆渡者会“如临大敌”,而孩子们则总在摆渡人“小心翻船”的警告声中暂时收敛了顽皮性情,只待下船后寻了小伙伴,三五成群地一起疯玩儿。
关于渡口的收费,据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渡价是参照当时白牌电车的票价规定的,为旧币100元,币制改革后折合1分钱。到1980年代,自行车也要加收1分钱。
如今,海河上再也没有了渡船,但是在河北区永乐桥右方不远处,一座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天石舫矗立于海河之上,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即将起航的巨大轮船,气势恢宏又古韵犹存。
作为海河最后一个渡口遗址,天石舫一直以都来备受关注。石舫长约五十米,高约二十米,宽约十六米,据说要比颐和园的园石舫的规模还要大。
天石舫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古色古香,临近观摩一种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个巨型石舫起初是为了纪念天津建城六百年所建,“天津卫,天子渡津必经之地,天子赐名,天石舫”,这些条件,让天石舫的存在充满了必然性和优越感。
每当夜幕降临,不远处天津之眼的粉色光晕光彩溢目,海河两岸灯火通明,交相辉映的灯光为船体增添了不少光彩,让这栋老建筑焕发了新的活力。
有历史,更是网红,一个码头的过往,一座城市变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团购房子(多城发文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团购商品房,价格优惠或可突破限跌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