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响遏行云的主人公是谁(杜甫是怎么写美女的?)
杜甫,他的,儒家响遏行云的主人公是谁(杜甫是怎么写美女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走在这个路上该不是开玩笑的事吧,不小心你就要“汩其泥”了,杜甫写得多么有趣!他的小孩子当时也可能像泥菩萨了。杜诗传给我们的是乐观空气。如在成都写的《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是五十岁的杜甫,其实他还是“心尚孩”。“老妻睹我颜色同”,是说家里的人以为他在外面吃了饭喝了酒回来了,看了他一眼,而“颜色同”,即是同为饥色,写得饶有风趣。小孩子的形象更妙。读了这种诗,我们一点也不是愁眉苦脸的,为杜诗的乐观空气所感染了。再读出三峡后写的《江汉》:
江汉思为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是杜诗的句子,杜甫的形象。“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也正是杜诗的句子,杜甫的形象,他向来是“日暮聊为梁甫吟”的。关于“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杜甫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也就并不真是一位腐儒者的口气,他是说古来存老马,不必要老马总在路上走吧。杜甫是有风趣地说他自己的飘流生活。
再说杜甫有大量的山川草木的诗,但他根本上没有“卜居”的要求,也不是“一生好作名山游”。这关乎诗人性格的特点,必须指出来。人们将问,杜甫一到成都的时候就经营草堂,一开始就写了《卜居》的诗,怎能说他没有“卜居”的要求呢?我们把这一首《卜居》的诗抄下来: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
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尠尠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
我们认为这首诗真正表现了杜甫的性格,他开始写《卜居》的诗,写到第六句就想到走了,“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所以他确实没有卜居的意思。他写这首诗之前,在一年之内,该走了多少路。他写这首诗之后,过了几年,又该走了多少路,一直到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卜居”其实就是过地主的生活,像辛弃疾的《西江月》,就是地主家长“以家事付儿曹”,“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几乎像“卜居”的样子,毕竟还是居不下去,走了。他在成都草堂,头一年还显得安静,如仇兆鳌所说,“盖多年匍匐,至此乃得少休也。”到第二年春天,自己就同自己闹起来了,我们读《绝句漫兴九首》第一首: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叮咛!
这简直达到了一种颠狂状态。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第一首就自道“颠狂”: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这是合乎杜甫的思想情况的,他经常有思想矛盾,他怎么会求一个安定的生活呢?所以我们说他没有“卜居”的要求。同样,他也不是“一生好作名山游”。他游了名山大川,他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绝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事情,他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罢了。我们引过他的《次空灵岸》一诗,在这首诗里有“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的话,也有“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的话,好像有“卜居”的要求,好像以游历为心愿似的,其实不是,实质是杜甫对生活总有新鲜感,对自然世界和对社会现实一样。所以在这诗里就有两句:“青春犹无私,白日已偏照。”
再说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癖性。杜甫的这个癖性是很容易看得出的,他在青年的时候写的《望岳》,出语就惊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决定是杜甫诗集的语言,别人的集子里夺不去了。又如他晚年写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我们可以想像,这和他早年写《望岳》是一样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神气,不是“老去诗篇浑漫与”了。当然,“老去诗篇浑漫与”的情况是有的,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癖性是年既老而不衰。
我们必须注意,杜甫所谓“惊人”,和他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分不开,所有古代作家当中,要说尊重别人的创作成果,杜甫是第一。前乎他的,他把谁都赞美过;和他同时的,谁都经过他的赞美。他赞美过许多人的画,他的题画的诗也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把画师的真本领写出来。他赞美民间艺人的歌唱,他的《听杨氏歌》这样写:“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这种诗的手法真是“响遏行云”!这表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赞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个癖性,是他懂得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诗之所以为诗。
杜诗的妇女形象
中国的作家,从屈原起,有一个“思美人”的倾向。《离骚》里“哲王又不寤”的上一句,就是“闺中既以邃远兮”。所以刘安和司马迁都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萧统批评陶渊明“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他没有了解到陶渊明的这一赋,是有传统的呢。到了晚唐李商隐,乃是发展到一方面去了,他的“《小雅》怨诽而不乱”的一面就减了色。(其实从李商隐的“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的诗看来,他也还是有怨诽的。)
杜甫,他在中国诗人当中,可谓最没有“思美人”的一面。他有《佳人》一篇,这是我们特别要提出来讲一讲的。杜甫的“佳人”的形象,和屈原的美人,和陶渊明的美人,都不同。和他同时的李白写的美人,也不同。杜甫所歌的“绝代有佳人”,她有着唐代封建社会里妇女自己的生活和人格。而且杜甫同情她的社会地位和男子不平等,她被弃。拿李白的诗来说,“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莫教明月去,留着醉嫦娥”,这已是李商隐式的幻想了,即是诗人自己脑中的女人。现实生活当中的妇女,她们自己不会有“奔月”的思想的。说实话,诗人诗中的妇女,并没有离开男子的装饰品的性质。杜甫的“佳人”则不然,她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妇人。我们把这首诗抄下来: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上一篇:东部华侨城图片(深圳东部华侨城超全攻略,去之前必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