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丁公(史海钩沉(二十四) 南桥史话)
南桥,都江堰市,都江堰丁公(史海钩沉(二十四) 南桥史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南桥,顾名思义,方位在南之桥。岷江之水从川西高原峡谷中奔流而下,经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一部分江水流入内江,过宝瓶口后,定会流过一座横跨内江两岸,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廊桥,这就是号称“雄踞江源第一桥”的南桥。
如今的南桥已经成为都江堰市文化旅游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众多游客打卡地。望着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南桥,看着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流,情不自禁地想起南桥的往事……
古 桥 沧 桑
在古代,灌县(今都江堰市)城南,由于内江横阻,交通极为不便。在此地最早建桥的年代文献已无确切记载。目前只知元代揭溪斯撰写的《蜀堰碑》一文中提到:“又东为离堆,又东过凌云、步云二桥,又东至三泊洞酾为二渠。”由此可见,在元代灌县城南是已建有桥的,但这座桥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建造时又采用什么材料?则不得而知了,只能推测当时此桥叫“凌云桥”;至明朝,据在隆庆七年(1572年)劳堪所写的《临江记》一文,有“乃出郭(南门)西行数十步,引绳桥,陟离堆”的记载,可推测当时出南门后,再向宝瓶口方向行数十步,建有一绳桥可渡江登离堆;再到清朝,《乾隆灌县志·卷二·古桥》记载 “凌云桥,治南一里”。说明当时该桥还存在。又据清吴英之《普济桥碑》所述:“内江摩山足,啮离堆,鲵蟠为渊,洒城南玦然东注,故南门外路不达郭。出城瞰江澳,县流激泻,时闻沙石相争鸣,不可涉也。光绪戊寅(1878)冬,令长陆葆德相可梁之地,直城门数十步壁其岸……旁为之楹,构格桷瓦而覆之,容三轨焉;岁在戊戌(1898),夏水时至,篙工失柑,极力触梁柱,憂扎梁柱三数,邪楼且震杌栗栗。陈令长伟勋摄灌事,帅邑士马顺璋、易象恒、王盛基等理而新之,复其旧。”由此可知,在光绪戊寅年(1878)之前,绳桥已经被冲毁,两岸不通。时任知县陆葆德见内江无桥,老百姓出入极不方便,于是,利用大修都江堰渠首时的积余钱粮并捐俸,在当年冬天,选择正对南门数十步远的河岸修建木桥,建成建成后的木桥由石柱支撑,上盖小青瓦,刻有楹联等,宽4.8米(古代每轨约1.6米),取名叫“普济桥”,百姓称之为“南桥”,由秀才、书法家陈耀光(1844--1933年)撰写碑文。又过了二十年,即光绪戊戌年(1898年)夏,江中放漂木的人操作不当,让漂木撞坏了三根桥梁,使得该桥摇摇欲坠,行走极不安全。于是,时任知县陈伟勋就带领士绅马顺章、易象恒、王盛基等人牵头组织工匠重新加固修理,使之恢复旧貌。
民国十四年(1925年),川军刘禹九部第八混成旅驻军灌邑,旅长郑世斌(1989—1955年),改建南桥,拓宽加固,利于行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毗河战争爆发,此桥被拆毁一孔,战后又进行修复。此后,又多次维修。
解放后,一九五八年,岷江河水暴涨,大量漂木顺流而下,将桥撞毁。当年冬,由岷江水运局赔款重建,重建时用钢筋混凝土桥墩,增建了排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于一九五九年六月竣工时,就正式名命为“南桥”。后因无人管理,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再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成为险桥,限制通行。一九七九年,经省政府批准并拨款,由原灌县城建委将旧桥拆除,予以重修。新建南桥,长50米,桥身及下部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桥面增宽至12米;桥头楼门3层,高12米,雕梁画栋,油漆彩绘,雄伟壮观;桥廊立柱88根,布置了名人楹联、匾对,古今诗、画,富丽堂皇;屋面盖绿色琉璃瓦,塑造了各种飞禽走兽,戏剧人物,栩栩如生。这次改建,形成了今天南桥的基本形制。2006年冬,对南桥古建筑进行维修改造。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南桥受损,2009年再次改建。至此,饱受磨难的南桥又恢复了重檐彩绘,雕梁画栋的昔日风貌。
古 桥 轶 事
从光绪四年(1878年),灌县知县陆葆德修木桥至今,从开始叫“普济桥”到而今称“南桥”,时光荏苒,现已144年时间了。一百多年来,发生在南桥身上有许多的故事。
(一)清廉之桥
据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时任灌县知县陆葆德具体负责督修。工程竣工后,“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盖权量所溢也”。当时,监管粮食出纳的是灌县人吴烈堂,与之共事的人建议他私分这部分溢余钱粮,吴烈堂不同意这么做,并把溢余钱粮具实上报给了陆葆德。同时,监管银两的司库也将余银上报。陆葆德叹曰:“吴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于是,陆葆德觉得灌县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南门外修建一座桥,便于老百姓出行,他就将此事上报丁宝桢同意后,就将此溢余钱粮用于修桥。普济桥修建好后,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从此事中,我们不仅看到吴烈堂大公无私、不贪不义之财的优良品德,也看到陆葆德为官清廉、纯洁操守,造福于民的循吏形象。
(二)多难之桥。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普济桥被漂木撞坏3根桥柱,桥上廊梁倾斜,幸得知县陈伟勋组织人员维修好,恢复旧貌。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四川军阀刘文辉、邓锡侯争夺势力范围,爆发了毗河战事。驻灌邓锡侯军队于5月10日焚毁马家渡福星桥,拆毁城区太平桥、普济桥各一洞,以及沿毗河一带桥梁,防止刘文辉军队涉渡。6月,邓军由防御变为进攻后,用杉杆搭架普济桥,进驻天乙街一带。直至6月底,刘文辉军队败退雅安,祸害人民的毗河混战才告结束。普济桥也在此次战争中遍体鳞伤,灌县南门外再次无路。战后修复南桥,桥长十四丈,四排五孔,成为木结构盖顶式的桥梁,并增建“寨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上派蔡问渠、罗茂昭、马云嵚等人主持培修南桥,余定夫先生向蔡、罗、马等人出示他六年前撰写的《南桥记》“三君叹其古道可风,遂为勒石,立诸桥头,表彰潜德……”由此引起罗伯济、叶惠三、陈梦龙、蔡香池、吴六庄、贺季梁、杨子长、李启明、李寅希、刘质民、曾义甫等数十位本邑名人唱和,成为都江堰市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1958年夏,南桥因岷江发洪水,致使漂木堵塞桥洞,又被洪水冲毁,后来在岷江水运处重建时,把桥柱由木柱改为混凝土桥墩,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因政治斗争激烈,无人顾及看管,南桥桥身受损而成为危桥。
(三)涅槃之桥
1979年,经四川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由原灌县城市建设委员会将旧桥拆除,予以重建。在这次重修中,加高了桥身及通道,全桥仍分五孔,长50米,桥身为木梁钢筋水泥柱,混凝土桥面,两端改排坊架为桥楼,屋面饰以人物花卉,桥头增建了桥亭、石级、花圃,桥廊布置了诗画楹联,桥面盖疏璃瓦,集廊式桥梁的大成,十分雄伟壮观。此次南桥重建,召集了当时灌县(今都江堰市)民间诸多的能工巧匠参与其中,他们用自己丰富的古建经验、高超的雕刻技艺,使南桥成为一座继承我国传统古建筑艺术之精华的廊式桥梁。如应聘担任修建两端桥楼的掌墨师朱树友,他综合当时灌县现存的庙宇、亭阁和廊式桥梁的特点,精心设计施工,使建成的南桥正看如寺庙山门,庄严雄伟,侧视如古阁廊亭,俏丽多姿;又如灌县古建雕刻名匠谢乃君,他在南桥上雕刻的各种人物、走兽、花卉、取材新奇,手法简练,形态逼真,造型丰满;泥塑名匠汤华山,留下了“八仙过海”“白蛇传”“鳌鱼插剑”“二郎擒孽龙”等泥塑珍品;此外,还有余兴公、董寿平、吴一峰、赵藴玉、杨子长、刘襄遵、李启明、胡立、王纯嘏、丁献庭、王维西、李代远等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制作成或壁画、或书法、或楹联,镶嵌在南桥之上,为之增添光彩。南桥建成后,李启明先生还赋诗一首,恭录如下:
上一篇:鼎沸的意思(15秒记一个单词(第1964个)clamour)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