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鸭子是什么动物(辟谣:养鸭子就能解决蝗灾,到底靠不靠谱?)
蝗虫,蝗灾,山雀鸭子是什么动物(辟谣:养鸭子就能解决蝗灾,到底靠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2019年底开始,发源自阿拉伯半岛的大规模蝗灾在东非蔓延,2020年2月已经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大有逼近我国边境之势。这个时候,很多人把2000年新疆用鸭子防治蝗灾的老新闻翻了出来,鸭子一时间在网上成了扫蝗的灵丹妙药,更有人扬言,只要养70万只鸭子就不怕东非蝗灾来犯!
还有的吃货都安排好了,“蝗军”来了我们可以一边吃蝗虫大餐,一边养鸭子治蝗,等蝗灾过去了,再把鸭子做成烤鸭,岂不美哉!
东非蝗灾:沙漠蝗(群居型)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是社会难题,而这次东非蝗灾规模之大更是史无前例。要真像网友说的,养鸭子就能轻松应付,这真是拿各国政府和专家的智商开玩笑!
新疆鸭子治蝗的真相2000年新疆爆发蝗灾的时候,5月份曾有3万只鸭子从浙江运过去支援,这是事实。这些年鸭子为新疆治蝗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事实。然而这些不是全部的事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在《中国牧业通讯》2000年08期发表的简报上称,各级政府共动用大型机械农药喷雾器11台、人工喷雾器3.4万余台,使用农药160余吨,动用鸡40万只、鸭1.4万只。然而,蝗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治进展缓慢。可见,一些报道说几万只鸭子就轻松解决了新疆蝗灾,未免有夸大其词之嫌。
2000年新疆蝗灾的主角:意大利蝗
新华社2001年7月13日的报道上称,鸭子用了两个月将乌鲁木齐附近3万亩草场的蝗虫控制住,这个速度对治理东非蝗灾来说还是太慢了。新疆蝗灾的主角是迁徙能力较弱的意大利蝗,而此次东非蝗灾是迁徙性极强的沙漠蝗,两个月就从东非扩散到了印度次大陆。
一些报道口口声声说鸭子能消灭大群蝗虫,然而配图里有遮天蔽日的蝗群,也有放牧的鸭子,就是没有鸭子大战蝗群的图,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鸭子治蝗主要就是在蝗虫聚飞之前起作用,将蝗虫在散居状态就控制住,对已经开始聚飞的大群蝗虫效果不大。
草地上的牧鸭
有人说,散居的蝗虫,群居的蝗虫,不都是蝗虫嘛,蝗虫密度小的时候就散居,密度大了就改群居。事实上,散居蝗虫和群居蝗虫真的很不一样,简直是两种生物。
散居蝗虫和群居蝗虫散居蝗虫和群居蝗虫长得都不一样,以我国最常见的东亚飞蝗为例,散居的为绿色到棕色,与周围植被保持一致,群居的则为橙黄色,上面有黑色斑块。此外,群居蝗虫体型略小,跳跃和飞行能力都较强。此次东非蝗灾的主角沙漠蝗亦是如此。
沙漠蝗:群居型若虫(A)、成虫(B),散居型若虫(C)和成虫(D)
蝗虫在自然界算是弱者了,它有众多天敌。对蝗虫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散居,靠伪装色隐蔽自己。然而群居蝗虫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眼皮子底下,还脱掉了伪装色。按理说,当蝗虫集群迁飞,天敌们正好美餐一顿。然而,天敌们却放过了这唾手可得的美餐,根据中科院网站上的说法,很少有动物捕食群居蝗虫,而用群居蝗虫饲喂鸡、鸭,也往往会引发后者不适。
为了搞清楚群居蝗虫的御敌策略,中科院的康乐院士率领的飞蝗研究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于2019年1月发表论文,在网上可免费阅读。
研究团队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把散居蝗虫和群居蝗虫同时栓在大山雀面前,让它捕食,结果70%的大山雀会优先捕食散居蝗虫。大山雀捕食蝗虫是慢慢啄食的,散居蝗虫受伤害比例高达90%,群居蝗虫只有40%。最后有60%的散居蝗虫被吃掉了,而群居蝗虫被吃的只有20%。
大山雀优先捕食散居型蝗虫
中科院的专家发现,群居蝗虫会释放出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苯乙腈,而散居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这是因为蝗虫体内的苯乙腈合成酶(CYP305M2)对种群密度非常敏感,这个酶只有在群居蝗虫体内才能保持活性,在散居蝗虫体内是失活的。
以往国外专家猜测,苯乙腈可能是一种蝗虫种内交流的信息素,起到将蝗虫聚集到一起的作用。然而这次我国专家的实验证明,东亚飞蝗对任何浓度的苯乙腈都没有趋化性,从而否定了这一猜测。专家们又接连做了四个实验,确定了苯乙腈起的是化学警告信号的作用,它就是群居蝗虫难吃的关键原因。
第一个实验,将散居蝗虫身上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便不喜欢吃它了。
第二个实验,向群居蝗虫体内注射苯乙腈合成酶抑制剂,它就不能合成苯乙腈了。这时尽管它仍保持着群居蝗虫的外貌(黄 黑),但大山雀还是毫不客气地将它捕而食之。
第三个实验,在注射苯乙腈合成酶抑制剂的群居蝗虫身上再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又对它失去了兴趣。
康乐院士团队的实验结果展示
最后一个实验,在甲虫幼虫身上涂抹上苯乙腈,大山雀竟也不爱吃它了,被啄食的频率下降了90%。
那么,大山雀为什么那么讨厌苯乙腈的气味呢?原来,苯乙腈是合成剧毒物质氰化物(HCN)的前体。氰化物是动物界的一种广谱毒素,具有毒性强、毒发快等特点。健康的群居蝗虫体内也是不含氰化物的,毕竟它也不想死。但它储存着大量苯乙腈,一旦遭鸟类啄食,就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氰化物,身体中氰化物的浓度可升高11-14倍。
因此,群居蝗虫释放的苯乙腈就是一种化学警告信号,蝗虫以此来警告鸟类:不要吃我,我有毒,大不了同归于尽!
这种御敌策略对单只蝗虫的生存没有意义,因为不管氰化物能不能毒死鸟类,反正先把蝗虫自己毒死了。但是,单只蝗虫以自己的死亡警告了鸟类,保护了它的同类。
大山雀是东亚飞蝗的主要天敌,它们已经协同进化了千百万年。那些喜欢吃群居蝗虫的大山雀早就已经因食物中毒而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现在的大山雀自然就会觉得苯乙腈的气味很难闻,也会清楚群居蝗虫不能吃。
蝗虫御敌策略图解
这种御敌策略看似精妙,实际上不见得有多高明。事实上,群居蝗虫无论寿命还是生育力都比不上散居蝗虫,这是因为它们将大量的营养成本用到了保持高浓度的苯乙腈上。
所以说,蝗虫最佳生存策略还是散居,靠伪装色隐蔽。而当蝗虫密度过大,它们找不到足够吃的,才聚群迁飞。这个时候,以氰化物为化学武器就是蝗虫能够集结成大群的关键,否则它们一开始聚集就会被天敌消灭干净。
蝗虫的生物治理我国对蝗灾的治理处在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再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了。我国一直坚持环境改造与治理相结合。环境改造方面,主要是消除飞蝗最喜欢的产卵地——因干旱而裸露的河滩,同时翻耕草地将蝗虫卵深埋,使其无法孵化。
飞机喷洒农药
治理方面,有化学治理和生物治理两种方式。使用化学农药虽然不安全且污染环境,但优势是可以很快见效。因此当蝗虫在某地高密度发生,我国也会果断使用化学农药,防止聚飞成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