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安徒生是哪个国家的(安徒生的童话人生)
安徒生,童话,自传安徒生是哪个国家的(安徒生的童话人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安徒生认为在梅斯陵的学校及家庭上学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黑暗的岁月,但对于身为穷人子弟的安徒生来讲,“你得去上学”意义重大。在等级制度无所不在的时代,“上学”既是安徒生找到终身志业的重要起点,也是安徒生由丑小鸭变身为天鹅的转折点。客观而言,不在“上学”这里“妥协”,安徒生的写作,也很难进入名门望族的视野。
3.“旅行就是生活”:终身奉行的人生信条
“旅行就是生活”,这是安徒生离开欧登塞之后,终身奉行的人生信条,也是“你得去上学”的人生续篇。巧合的是,Life is a journey,正是跨语言跨文化的隐喻。
域外旅行,壮大了安徒生在欧洲的名声,极大地满足了安徒生的虚荣心。当然,也“收获”了丹麦国内的恶评如潮。严格意义上来讲,安徒生的第一次旅行,是他14岁的时候由欧登塞来到哥本哈根。妈妈请来的女巫神神道道地说,“你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大人物”,“早晚有一天,欧登塞都会受到他荣誉的恩泽”。这似乎是一种命定式的先兆,安徒生必须“离开”,“离开”是安徒生自14岁开始就习得的一种自救能力。
不得不说,安徒生天生就有一种在任何逆境都能“活下去”的非凡本领,也具备百折不挠的强悍精神。这使得他即使在最艰难最尴尬的处境下,都有办法认识当地的名门望族,以绝处逢生。这种求名求利的欲望,被许多批评家直接斥为虚荣心。更客观而论,他的虚荣心,也许与天性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等级制度、贫穷、偏见对人的羞辱和伤害,他一生以各种卑微的方式靠近科林一家,也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在旅行中,想尽办法结识名人及贵族,是安徒生的自救大法,更是安徒生的自我认知之路。安徒生对自己文学天分的认知显然十分清晰:今天谁能说,安徒生是高攀了狄更斯、海涅、格林兄弟、布雷默、大小仲马、门德尔松等人呢?安徒生一生到国外旅行过29次,在国外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达一年半,在国外的总时间超过九年。他游遍了西欧和南欧,还到过马耳他、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和阿尔及利亚。他是19世纪欧洲到国外旅行最多的作家。这个清单,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惊人的,更何况在交通条件远不如今天的19世纪。如此惊人的旅行,完全解释为到处结识名流的虚荣心所致,再怎么也说不过去。《安徒生自传》中每写到旅行时,作者张扬之余,总不忘怨刺,安徒生怨刺丹麦批评界对他的恶评与伤害。丹麦批评家对安徒生写作中文法及拼写错误的嘲笑,经年不退,这种优越感及固化的批评趣味,很难说没有来自等级的偏见与恶意。要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很大程度上由伤害而生。国外旅行,是安徒生自救的出路。
同时,“旅行就是生活”也是安徒生得遇自己天赋的必经之途。童年时见识过的疯人院生活、听闻过的神怪幽灵故事,通通在“自然向我布道”的旅行中复活,如有神助,安徒生获得了让自己不朽的通途。“我周围是自然,我的心里也只有自然。自然向我布道,也向我显示神的感召。”安徒生的绝大部分童话,都该归之于大自然的恩典。在旅行中,安徒生领悟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一书真正的肺腑之言是:“你得去上学”与“旅行就是生活”,对人生至关重要。这些超越等级预设及道德教条的自我辩护,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排山倒海的批评之声。历代的翻译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译者都是前赴后继的先知与勇士。傅光明先生以平实精到的译文,呈现了安徒生极具魅力的修辞方式与抒情之道。
(作者:胡传吉,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返回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安徒生是哪个国家的(丹麦这座安徒生童话王国 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背后另有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