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郑州花园口(“花园口”的历史印记)
花园口,黄河,郑州郑州花园口(“花园口”的历史印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来源:郑州广电-郑州广播在线
揭秘红色郑州
百年风雨奋进,红色薪火相传。从马克思主义在郑州萌芽,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从黎明前的黑暗,到新时代的曙光;从诞生“二七精神”的英雄城到崛起黄河岸边的大都市……红色基因,为古都郑州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郑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郑州市档案馆、郑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揭秘红色郑州》,揭开尘封的记忆,为您讲述红色郑州的故事。
花园口事件记事广场鸟瞰
花园口北广场
在中原腹地郑州,有一条路叫花园路,花园路向北走到尽头的黄河岸边,叫“花园口”。花园口景区内,鸟语花香,游人在此漫步休闲,这里已经成为黄河岸边的一处“大花园”。
传说花园口历史上有过花园,相传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许赞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终年盛开不谢,后来黄河泛滥把这座花园淹没了,只留下了一个渡口,供南来北往的船只停靠,取名花园口。而“花园口”真正闻名于世,是因为一九三八年。
1938年黄河扒口处
提起花园口,映入脑海里的黄河涌、大堤决、百姓离、草不生......这里曾经给中国人留下了沉痛的回忆。
花园口记事广场浮雕墙
1938年6月,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沿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的疯狂进攻,国民政府下令扒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扒掘黄河大堤的地点原本是选在花园口以东的中牟县赵口,但因赵口流沙太多,大堤没能扒开,另选在了花园口。
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扒掘情形
1938年6月9日,几乎在中牟失守的同时,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黄河堤坝被挖开,为了扩大扒口,国民党军队奉命又用大炮轰炸,形成了6米多长的决口。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炸决黄河大堤
当年6月10日起,上游突降大雨,连日不止,黄河水位猛涨,河水汹涌澎湃,决口逐渐扩大,最后长达1460米,原先未能出水的赵口口门也于11日出水。滔滔黄河水一泻千里。
1938年花园口掘口后黄河泛区图
洪水泛滥两股,一股从花园口,沿尉氏、扶沟、西华、周口入颍河,由安徽正阳关入淮河。另一股从赵口,顺涡河、太康、亳州由怀远入淮河,最后两股夺淮入海。
困在黄河中的日军
花园口黄河大堤被扒开后,迟滞了日军军事调动和战略物资的运输。由于黄水阻隔日军不得以退回到徐州,之后南下到蚌埠与在安徽合肥的其他日军会合,改由长江北路和山路进攻武汉,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三个月的宝贵时间。
一千二百五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但同时也造成了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县市被淹,一千两百五十余万人受灾,三百九十一万人流离失所,造成老百姓死亡八十九万三千三百零三人。
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河灾害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郑州火车站上的难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河回故道。1946年2月,黄河堵复工程局成立,3月开始了花园口的堵口工程。194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在花园口堵口合龙,黄河回归故道。
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即将合龙
惠金黄河河务局办公室王玉接受记者采访
花园口曾是黄河母亲身上的一处伤疤,屡遭水患,终现安澜。自1946年以来,包括花园口在内的下游堤防工程先后经历四次统一的加高培厚和标准化堤防建设,先后战胜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大洪水12次,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下游堤防全线达到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
花园险工118坝
将军坝
几十年沧桑巨变,今天的花园口已成为郑州的后花园,黄河花园口景区悄悄形成,如今的“花园口”已经成为展示人民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亲近母亲河的近郊观光胜地。
花园口记事广场鸟瞰
黄河花园口景区管理处处长刘祖亚
沿着花园口景区步行,黄河岸边垂柳迎风摆动,花木葱茏。滩涂湿地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黄河安澜
天下平
凭栏远望
春风拂面
大河奔流新时代
百舸争流向远方
记者:郭涛
编辑:梁景芝、刘榕
统筹:刘芳、梁艳
本文来自【郑州广电-郑州广播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QE(清算时刻到了!央行开始反思QE效果,未来QT的难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