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9city(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City Pop)
日本,年代,香港9city(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City Pop)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朋友,你听说City pop么?
还记得随着一首《野狼DISCO》的走红,老舅把蒸汽波、City Pop等原属于网易音乐云、属于抖音的亚文化小符号,彻底带到了大众面前。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City Pop。
其实这玩意早几年前就火了。日本歌手竹内玛利亚1985年发行的《Plastic Love》,这两年突然在YouTube再次红了起来,视频播放量突破2600万,直逼一线歌手的热门MV播放量。
时隔35年,这首神曲居然拍了MV,强烈建议大家找来看,就像是王家卫和杜可风拍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这首仿佛早被湮没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神曲,前奏鼓乐甫一响起,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纸醉金迷的City Pop时代。
YouTube有个评论形容得很贴切:
我认为这样一首歌,具有如此强烈而有特色的氛围,能够立即让人们处于同一种特定的心态,真是太神奇了。
而这首歌的旋律,同样也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
听了这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City pop的旋律,那些本不存在于我脑海中的80年代的记忆突然复苏。
我仿佛能看见日比谷街道上疾驰的汽车留下车尾灯的残像,以及在酒吧里,点下一杯从未喝过的马提尼酒。
时间走过了30几年,流行音乐也换了好几轮后,City Pop终于也在中国潜伏、爆发了。
来左边儿,跟我一起画彩虹,在你右边儿,再画个龙,在你胸口上比划一个郭富城。
为什么是City Pop,为什么是东北的小舞厅,为什么是2019。
都不是偶然。
1966年夏天,披头士乐队一行人来到了日本东京,在武道馆连开了3天的演唱会。每天2场,场场爆满,总约有20万余人参与了这场音乐狂欢。
这场摇滚乐盛典对当时的日本音乐人来说意义重大。以此为契机,日本掀起了新一轮的音乐风潮。
日本的流行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音乐(即「邦乐」)与外来音乐(即「洋乐」)有着明显的分界线。
但随着6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大量的外来音乐资本涌入日本市场,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区别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
特别在70年代之后,制造业空前兴盛,日本经济开始急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黑人摇滚音乐,以及New-Wave风潮开始席卷日本,日本本土音乐人纷纷学习起西式音乐中积极的曲调和宣扬享乐的曲风。
一种融合了爵士、Funk、Disco等元素的全新音乐风格——City Pop,便应势而生。
City pop,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城市音乐,主要描述华丽的城市生活,和都市人的情感纠葛。
而到了80年代,欣欣向荣的经济,让日本人开始浸润在泡沫经济的幸福之中,享乐主义盛行。City Pop变成了最适合表达纸醉金迷、宣扬极致享乐的大众流行音乐。
当时城市发展迅速,人们对车载音响的需求激增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伴着酣畅淋漓、充满节奏感的City pop,年轻人驾车肆意在海边公路上疾驰,多么惬意!
1969年,松本隆联合好友细野晴臣、大泷咏一和铃木茂,在东京成立了最早的民谣摇滚乐代表——Happy End乐队。
有人曾这样评价Happy End乐队的风格:
「很好地将民谣、流行摇滚和爵士融为一炉,并成功内化出了一种独特的和式摇滚曲风。」
这种独特的和式摇滚曲风,就是后来的City Pop的雏形。
Happy End解散后,独立出来的大泷咏一和山下达郎、大贯妙子等曾一度合作,随后几人都开始了独立音乐人的道路,并分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City pop教父,山下达郎。他一向拒绝上电视,所以要看到会动的达叔可不容易
山下达郎在1976年推出了《CIRCUS TOWN》,成为了他梦幻又慢热的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大贯妙子在1978年也推出了个人专辑《MIGNONNE》,作为City pop代表人物之一,在这张专辑里展现了其空灵又带有浓郁都市气息的嗓音,当时给人带来满满的惊艳感。
此外,同时期的City pop音乐人还有久保田利伸、中山美穗、竹内玛利亚(她是山下达郎的妻子,两人堪称City pop神仙夫妻)、杉山清貴等等,作品都十分推荐一听。
▲竹内玛利亚今年8月发行了纪念入行40周年的专辑
其中,大泷咏一在1981年发布的专辑《A Long Vacation》十分值得一提:专辑封面由插画师永井博绘制,这个封面和这张专辑一样,成为了两人的代表作之一。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80年代的City Pop除了给人带来新型音乐风格的享受,还延伸出了经典且充满时代气息的视觉艺术。
▲City pop另一个标志性名字,大泷咏一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永井博和铃木英人。
永井博从为大泷咏一设计了《A Long Vacation》的封面之后,陆续地也开始为许多City pop乐队或歌手的音乐专辑设计封面。
作为一名插画师,永井博的绘画风格深受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影响,对画面的光影和色彩对比十分讲究,因为喜欢阳光、沙滩、海港、汽车等元素,画面给人一种清爽、纯净和欢快的气息。
他的这种热带风、海岛风的设计风格后面还成为City Pop 专辑封面的标配。
铃木英人几乎是山下达郎专辑的御用封面插画师,其中以设计了音乐专辑《For You》的封面最为著名。
他的插画风格带有浓郁的美国情结:高饱和的色彩,充满生活化的场景,体现的是闲适又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带一点小资生活的安逸。
永井博和铃木英人的插画,除了是对City pop音乐风格的一种直接反映,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享乐主义盛行的一种缩影。
▲永井博
从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City pop的全盛时期很短,仅存在了15年左右。
进入90年代后,一场金融危机的袭来,日本的泡沫经济走向破灭。
有人形容,City Pop宣扬的积极向上的享乐主义就像肥皂泡一般绚丽又空虚。
金融危机过后,往日的平和以及繁荣宛若一场虚幻的梦境,经济萧条,大量职工失业,日本社会被一种凋零的社会气氛笼罩,以表现奢靡和享乐为主的City pop,开始走下历史舞台。
坊间一直有个说法:日本音乐占据了香港乐坛的半壁江山。
所言非虚。
八九十年代,City Pop在日本逐渐隐没之后,却在海那边的香港开始兴起风潮。90年代的港乐,十居其九都是City Pop的风格。
梅艳芳在1987年发行的专辑《烈焰红唇》里,那首《寻爱》(也叫塑料爱情)就是直接翻唱自竹内玛利亚的《plastic love》。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繁华的背后是一种不安稳的漂泊感,长久在传统文化与英殖民文化的浸淫下,香港致力于寻求由新兴本土流行文化带来的归属感。
当年Beyond乐队在接受采访时,黄家驹曾指出了当时香港音乐的现状:
「香港是没有乐坛的。」
而当时日本文化特别是日语歌坛,几乎就是80年代前后亚洲乐坛的风向标,从这股日本City pop潮流开始,香港乐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深受其影响。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香港大量翻唱歌曲涌现,这其中许多改编自日语歌的曲子现在听来依旧耳熟能详。
上一篇:自来也怎么死的(戏称黄赌毒的木叶三忍,为什么只有自来也死亡?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