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5寸尺寸(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凤阳,中都,都城5寸尺寸(凤阳明中都: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凤阳明中都文化遗产保护也经历了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漫长博弈。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明中都一度没有躲过“发展”大潮的冲击。太庙遗址、开国功臣庙遗址等陆续被卖给开发商;长春门遗址、洪武门遗址被铲平建起了公路;观星台遗址所在的独山在数十年开山取石中变得千疮百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2013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明中都城的考古发掘,以中轴线为核心,金水河、御桥、承天门、东华门等遗迹逐步得以显露,但矛盾也愈发凸显。“起初很多民房压占在遗址上,考古发掘经常几个月都无法推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王志回忆,当时发掘工作几乎举步维艰。
“明中都要从历史的长河中,从遗址的宏观中来理解、掌握、保护和利用。”王剑英在《明中都城考》中的描述,现任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至今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也是他当时全力推动明中都遗址保护工作的底气和动力。
一方面受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头的“保护”不能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是居住在里面的1000多户居民需要生产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遗址公园内就是“脏乱差的城中村”。“对于凤阳这样的小城来说,明中都遗址所处的核心地段就是寸土寸金。”徐广友当时顶着极大的质疑和反对声,征迁一度被看作是“不可完成的工作”。
2016年10月起,凤阳县委、县政府破釜沉舟,开始对遗址持续开展艰难的征地拆迁和环境整治,总共投入拆迁、安置补偿经费13.8亿元,征迁中都城禁垣内居民和企业1308户,拆除4家工厂,搬迁10个养殖场,拆除房屋面积14万平方米,调整382.3公顷土地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并由此正式打开了明中都城遗址保护的大格局。
徐广友很少谈起自己当年“要地”的故事。今天的云霁街北侧,经考古证实,曾坐落着开国功臣庙,占地33亩,多年前被外地一家开发商买下,几经商谈,开发商只同意出让一半给政府,徐广友始终心有不甘。2019年9月的一天晚上,他从宿舍往返工地三趟,站在即将拆迁的旧址上,沉思良久。最后,他拨通当地研究明史的专家陈怀仁的电话:“老怀子,我决定了,只要能保下来的遗址,一分地也不给开发商!”
被卖出的遗址土地被一一赎回,规划、征迁、立法,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凤阳县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划,对《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调整,提出“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对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体量、高度、外观和使用性质等做了规定;将位于明中都城遗址公园之外的圜丘遗址、方丘遗址、观星台遗址、涂山门遗址一并纳入保护;2021年8月,《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经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
图说:明中都遗址考古现场后殿连廊区发掘现场。(明中都遗址公园管理处供图)
一说起明中都总是滔滔不绝、声情并茂,这是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海峰对徐广友的印象。最多的时候,徐广友一年跑国家文物局五次,拜访明史专家,寻求对考古发掘的支持。“文物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徐海峰说。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力量也加入进来,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外金水桥等遗址进行系统发掘。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是走不远的,要把宝贵的历史文化刻在大地上。”徐广友始终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矛盾对立的关系。“短期来看,投入大力气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也许是‘亏本’的,但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是无价的。长远来看,文化发展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安徽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中都考古发掘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城立“魂”
“考古发掘是一个漫长、繁琐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过程。”7年来,王志几乎把家安在了工地。
《中都志》记载,明中都“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事实上,明中都罢建之时,已初具都城规模,城墙、宫殿、坛庙、钟鼓楼等主要官方建筑和街道已经成形,却长久掩蔽于历史迷雾中。幸有几代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者接续努力,拨云廓雾,寻遗觅踪,使其逐步“显露真容”。只有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
此轮发掘历时7年,发掘面积一万余平方米,首次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区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历史作用,也因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发掘现场,王志正和考古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宫殿区西北角作业。不远处,就是此次前朝区主殿出土的巨型石础,蔚为壮观。础面边长有2.5米至2.6米,覆盆直径达1.8米,体量为目前国内所见宫殿建筑石础之最,也由此推断宫殿建筑规模宏大。
前朝区宫殿是中都城里最核心的宫殿建筑,其建筑的规制等级最高。新一轮发掘工作首次明确了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布局为“工”字形,是前后殿加穿堂的结构,前殿与后殿均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形态上更接近宋元时期的宫殿。
明中都与宋、元都城既有继承关系,又有大量创新。王志介绍,考古发现,明中都使用了严格的对称制度,创造了城市的东西轴线,承天门采用“3 2”式的门洞布局是唐代以后首次出现,被专家认为是北京天安门五门洞格局的雏形。
“如果说明中都宫城是1.0版、明南京城是2.0版,那么北京紫禁城就是3.0版。”徐海峰这样风趣地比喻,“明中都孕育了紫禁城的规划理念、宫殿布局以及配置建筑,水系路网格局一致、建筑工艺相近、宫殿整体格局一脉相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完备的宫城建筑体系,也是营建北京故宫的直接蓝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王志则表示,明中都相关遗址的发掘,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这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在今天的凤阳还能找到明清时北京城的影子:一条中轴贯穿南北,洪武门、左右千步廊、大明门、承天门、端门等位置依稀可辨,东西向的云霁街两端,钟楼、鼓楼相对而立。
一些地理历史爱好者也会去凤阳寻找北京城的“前世”。长安街、午门、东华门、西华门、角楼等诸多称谓,让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中轴线的大明门位置有一条东西向的云霁街,与南北轴线十字交叉,串联了中都城的钟楼、鼓楼、祭祀坛庙,俨然是北京长安街的雏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大四学生袁心满喜欢研究明史,去年暑假专程来到凤阳,感受这奇妙的连结。
上一篇:5寸尺寸(小米平板5Pro12.4英寸与小米平板5全面对比:区别很明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