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智若愚下一句(大智若愚下一句)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智若愚下一句(大智若愚下一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大智若愚下一句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大智若愚下一句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含义?详细一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出自《老子》,只是出现的章节不同,具体如下: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出自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2)白话译文如下: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2、“大巧若拙”
(1)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白话译文如下: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3、“大智若愚”
(1)出自《老子》《周训》中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白话译文如下: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
1、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2、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3、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4、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5、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6、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巧若拙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百度百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智若愚”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大智若愚”的下一句“大巧若拙”。
释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
二、出自于:
1、《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三、形成:由《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和宋代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人勇若怯,大智若愚”。后人据此合成这两句话。
三、例句:
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大智若愚就是本来拥有最高的智慧,却好像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表明了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至高的境界并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一览无余地展出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所以在中国古代做人术中,“大智若愚”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天涯何处无芳草下一句?
蝶恋花·春景
北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雨打清明前下一句,春打六九头下一句,春天孩儿面下一句下一句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春打六九头,杨广要抬头~~
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