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渔唱起三更(如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南宋,北宋渔唱起三更(如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渔唱起三更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渔唱起三更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出自哪首诗词
一、作者出处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二、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三、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谈谈理解
作者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出处节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白话译文】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体现了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求用唱起唱起造句、唱起唱起意思及例句
5、错的人错的人,继续唱起唱起,还有范晓萱的老歌,唱起。
渔唱起三更----春秋人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淬火成钢意思(淬火成钢的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