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闱是什么意思(春闱秋闱是什么意思啊)
乡试,会试,考试春闱是什么意思(春闱秋闱是什么意思啊)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春闱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春闱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明代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即辰、戌、丑、未年春季二月于京师举行,所以也称“春闱”。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试的举人。会试也考3场,时间分别在农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3天举行。前一日领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考试的程序和入场的规矩与乡试大体相同。因为会试是更高一级的考试,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考官级别也比乡试高,人数有所增加。
明代初年,对应科举考试的考生入场的搜查比较宽。朱元璋曾说:“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鹿鸣》是《诗经》尔雅的第一篇,是贵族的宴会诗。《诗序》中说:“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乡试发榜后,各省均举行“鹿鸣宴”,宴请中试的举人。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参加会试的举人都是经过各省选拔出来的品学兼优的人才,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所以,在洪武年间,会试搜查考生的办法没有实行。由于放松检查,考生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至嘉靖末年,入场携带作弊物品的情况日益严重。1565年,嘉靖帝“始命添设御史两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从此之后,搜查十分严密,甚至要解衣脱帽。对于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科场》中深表感慨:“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会试录取的名额,明初没有定数,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2人,最多的是1385年和1406年,都是472人。之后各科,有时100名,有时200名,有时250名,有时350名,多少不一,都是临期奏请定夺。到1475年才规定具体固定的名额,一般以录取300名为限;如果有特殊情况,临时题请及恩诏增加50名或100名。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明初,会试录取不分南、北。1398年,大学士刘三吾、白信蹈担任会试主考,录取了以宋琮为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考生哗然,指责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录取时偏袒南方人。朱元璋也认为这次录取偏袒,十分恼怒,立即命侍读张信等12人进行复查。复查之后,又有人告发,说张信等人是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把不好的卷子呈送给皇帝审阅。朱元璋听了更加恼火,便把张信等3人处死。朱元璋亲自阅卷,重新录取了任伯安等61人。六月再次廷试,选取韩克忠为第一名,这些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这次录取为“南北榜”或“春秋榜”。1425年,明仁宗命杨士奇等人制定南北录取的名额数,南人占6/10,北人占4/10。宣德、正统年间,又明确分为南、北、中3卷,在100名中,南卷录取55名,北卷取35名,中卷取10名。景泰初年,曾经废除这个规定。1454年,再次恢复分地域录取,并具体规定:南卷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和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省。北卷包括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2府,滁、徐、和3州。以后虽然比例有些变化,但“分地而取”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春闱指的是什么?它和秋闱有什么区别?
古代科举考试中说的春闱一般指的是会试,也就是在京城参加的考试,但是参加春闱前有个前提考试,就是必须参加地方举行的秋闱,也就是乡试考试,通过以后会被称为举人,才能有资格参加春闱,也就是会试。
从明朝开始就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顾名思义就是由各个地方举行的地方考试,也就是俗称的秋闱,因为一般乡试每三年一次,时间又定在秋季的八月,所以被称为秋闱,是本省的科举生员和监生都可以参加的考试。
一般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考试一共分三场,分别为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进行,每场考试要进行三个昼夜,由于中间三场考试还有时间间隔,所以几乎就是要考九天七夜左右,通过了乡试就会成为举人,也就有了会试,也就是春闱的资格,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乡试的竞争是十分的激烈的,甚至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中举。
一般乡试的第一名都会被称为解元,通过乡试以后就是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又被称为礼闱,是乡试结束的第二年举行,全国的中举的考生都会集中到京城来考试,考试时期一般在春季的二月,所以又被称为春闱。
会试也会分为三场考试,一般都是在二月的初九,十二和十五日举行,由于是全国性的考试,所以考试的考官人数会比乡试多很多,甚至都是一些较高级的官员担任考官。
主考官被称为总裁,也称为座师,一般会试考中的就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就被称为会元,考中的一般都会有着殿试的资格,也就是皇帝进行选拔,然后定出状元,探花等等。
入闱是什么意思?
一指科举考试时考生或监考人员等进入考场,二指参加科举考试,现在亦用作表示经选拔进入某一范畴。
南闱和北闱是什么意思?
至宣德、正统年间(M261449),又曾分为南、北、中三 闱,每百人之中,南闱取五十五名,北闱取三十五名,中闱取十名。由于明朝的南闱考试主要在南京举行,南京的应天乡试贡院就被称为南闱。清朝沿袭明朝的政策,在科举考试中也实行南北分房取中的办法,也将顺天乡试称为北闱,将江南乡试称为南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意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意思和哲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