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是)
慧能,明镜,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是)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啊,出自哪?
出自《六祖坛经》。
这个说来话长了。
这个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佛法的修为及境界上来看,慧能的显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终慧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传授,称为禅宗第六代法脉传承(你可以理解为“掌门人”)。
大师兄神秀的诗是这样理解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而慧能则这样来解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菩提树不是菩提树,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镜子本来就不是镜子,而是比喻清静的心的。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清静的,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呢?
二者的差异在于,神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意象来表达自己感悟,而慧能则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但是这个公案导致了世俗很多人认为顿悟要比渐悟高,所以颇有贬神秀褒慧能的趋势,实际上就好比古人吃7个烧饼的故事,吃完七个他吃饱了,若有所悟,早知道第七个烧饼能吃饱,我就只吃第七个了!依此比对,神秀是1-6个烧饼,慧能是第7个烧饼,二者前后相承,谁也离不开谁。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即便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没有用的。
五祖弘忍大师认为惠能比神秀做的偈要好,但当着大家的面却说这偈不好,还在他头上打了三下,惠能大师晚上三更就到弘忍大师的禅房,弘忍大师向他讲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