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燕国太子丹(燕国太子丹结局)
秦国,太子,燕国燕国太子丹(燕国太子丹结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燕国太子丹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燕国太子丹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还没派兵攻打燕国,为何太子丹要派荆轲刺杀他呢?
这就要看燕太子丹派出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是在什么时间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秦国在此之前,已经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并且已经灭亡了韩国和赵国,同时秦国吞并了韩国和赵国的土地。
原本燕国并不与秦国接壤,但是在秦国吞并了赵国之后,秦国开始与燕国交界,燕国开始直接感受到秦国的威胁。
秦国在灭亡韩国与赵国之后,显然不会停下来,按照秦国的战略规划,下一个将要灭亡的是魏国和楚国,最后灭亡燕国和齐国,虽然秦国的战略没有对六国公开,但是,从秦国的行动上看,只要稍微有些见识的人也能猜中秦国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了。
燕国是个弱国,是战国七雄中与韩国一样弱的国家,而且地处北方,燕国在此之前没有与秦国交战过,但是,燕国的战斗力甚至不如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如果按战斗力来算的话,燕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
燕国的太子丹曾与秦王嬴政一起在赵国当质子,后来燕太子丹又到了秦国当质子,但是秦王嬴政对燕太子丹并不友好,太子丹在秦国多年,也能感觉到秦国在做什么,而秦国的国力又强大,太子丹为了燕国着想,总得想得办法救燕国,从而阻止秦国攻打燕国。
举个例子,韩国为了延缓秦国攻打韩国,把郑国派到秦国实行疲劳秦国的计划,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打击秦国的方法,只不过结果适得其反而已,韩国对付秦国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出这么一招,燕国也是如此,这个时候韩国和赵国已经灭亡,东方六国只剩下四国,再去合纵已经没有意义。
不合纵难道坐着等死吗,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吗?其实真没有了什么办法了,燕国要做的,只能是备战,等待秦国的攻击,现在两国已经交界了,秦国随时有可能攻打过来,到时候燕国根本抵抗不住。
所以燕国太子丹想来想去,就想到一个刺杀秦王嬴政的办法,如果嬴政被刺身亡,秦国就会面临政权交接,而且燕太子丹与秦王嬴政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深知嬴政的为人,也知道秦王嬴政的能力,如果能杀了嬴政,秦国不一定还有能力这么强的秦王,野心这么大的秦王。
所以综合起来,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有三个原因:
1、面对秦王直接的威胁,而燕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无能为力。
2、东方六国已经灭亡其二,剩下的四个也将是秦国灭亡的对象,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
3、燕国没有其他办法能打击秦国,派刺客刺杀是一种最无奈的办法。
但是,太子丹刺杀秦王的动机也是逐渐形成的,最早的时候,太子丹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如何才能让燕国避免被秦国所灭亡,但他的老师并没有提出具体救援燕国的方案,后来把田光介绍给太子丹认识,田光是燕国的豪侠,当鞠武把田光引荐给太子丹的时候,似乎就有刺秦的想法,但并没有明说,只说商量国事。
太子找一个侠客能有什么国事商量呢,除了当刺客之外,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一个侠客也只能用剑去帮太子杀人了,而田光就给太子引荐了荆轲,并且田光为了保守秘密自杀而死,再之后就是荆轲与太子丹商量如何阻止秦国灭亡燕国?
荆轲同样是个侠客,他除了当刺客外,并不懂政治与军事,太子丹与商量国事,基本上就确定是刺杀行为,之后太子丹就以刺秦为由与荆轲商议,最终确定了是刺杀,并且太子丹给荆轲找了一个副手秦舞阳,但是荆轲显然不满意,荆轲一直在等一个人,与他一起行刺秦王,但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
这个人很可能也是一个侠客,但这个人一直没有出现,而太子丹一直催促荆轲去秦国行刺,无奈之下,荆轲出发了,以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为诱饵,引诱秦王嬴政接见燕国使者,而荆轲与秦舞阳假扮使者,把匕首藏在地图中,因为秦国大殿不能带兵器进去,即使如此,荆轲的行刺还是失败了,毕竟刺杀秦王这种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燕国最终会加速覆灭,是因为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导致的吗?
战国时代的燕国太子丹,可谓是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历朝历代对太子丹的评价颇多,而这些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太子丹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为了自己的国家,燕国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但无奈的是,战国末期的燕国实在是太过弱小,根本没有办法与秦国相提并论,所以太子丹对燕国的失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并不能掩盖太子丹本人的能力和作为,他的爱国之心是人尽皆知的;也有的人认为,太子丹并不是真心地为了燕国的发展着想,他并没有为燕国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甚至他的存在还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更正确呢?事实上,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如果我们客观地去评价太子丹的所作所为的话,就会发现,或许他真的有为燕国谋划的心思,也有想让燕国发展壮大的打算,可是他的做法却并不可取,或许用“弄巧成拙”四个字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的。
只不过历史大多数时候只看结果,燕国的失败就代表着太子丹的失败,我们或许真的无力去为他解释什么。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为什么说太子丹的行为是“弄巧成拙”的?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又对燕国的发展和生存有着怎样的影响?
秦国人质,太子丹私自出逃
最开始太子丹是被燕国作为人质留在秦国的,目的是为了表明燕国对秦国的忠心,为了巩固两个国家之间所谓的同盟关系,但太子丹对于这样的人生遭遇,非常的不满意,因为他在秦国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遂。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之前,是在赵国做人质的,那时,他与同样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嬴政是好友,两个人之间的少年情谊可谓非常的真挚,
寄人篱下的王子
之间总是有太多的共同话题,这让太子丹觉得,在秦国的人质生涯会得到嬴政的格外照顾,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关系而让秦国对燕国更加的宽容。
可是事实并没有像太子丹所想的那么容易,嬴政并没有因为少年的相识而给予太子丹太多好处,更没有因为太子丹的关系而格外照顾燕国,这让太子丹异常的不满,对秦王嬴政也有着很多意见,对此,他选择了从秦国逃跑。
据说,当时的他是寻找了一个面貌与自己非常相似的人,并且让此人头戴面纱跟随燕国的商旅经常性出入咸阳,等到人们对此人熟悉之后,太子丹则与他互换身份,伪装成头戴面纱的商人,跟随着商旅逃回了燕国,而当秦国上下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太子丹做人质与燕国依附政策有关
那么太子这样的做法应该如何评价呢?其实客观来讲,太子丹的行为是很冲动的,因为燕国本身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而且自从战国中期开始,燕国就是凭借依附政策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也就是说,燕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背后的靠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