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蚤图片(水杉图片)
触角,幼虫,成虫水蚤图片(水杉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拉丁名TorridincolidaeSteffan,1964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藻食亚目Myxophaga
体长1—2.6mm,长卵形或长椭圆形,多少平扁,表面光滑,闪金属光泽,少数情况被下弯毛。触角通常9节,少数11节,端节膨大,棒状。前胸侧片不达前胸前缘,鞘翅完整,具细线,两侧波曲;后翅有明显的纵长室。足长,跗节4节,腹部可见5个腹板,第2块退化,部分隐藏在第1块之下,末端一节有时有气盾。雄性生殖器有分隔的基片,通常也有1对狭窄可动的侧叶。
幼虫适度宽扁,触角2或3节,两侧有3—5个单眼,下颚须1—3节。下唇宽,下唇须2节。腹部第1—8节有1对侧气门鳃,分2节或3节,气门鳃表面覆盖气盾网。背板第9节具或不具固定的尾须。
生物学描述
幼虫都栖息成长在浅浅溪水流过的岩石面上,可能以蓝绿藻为食。
分类及分布
本科有6属约25种。Hintonia、Ytu和Claudiella属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Incoltorrida属仅限于马达加斯加。
拉丁名MicrosporidaeCrotch,1873(=SphaeridaeErichson,1845)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藻食亚目Myxophaga
极微小,体长0.5—1.2mm。球形,闪光泽,体表光滑,触角11节,端锤3节。前胸侧片伸达前胸前缘,鞘翅完整,后足基节板极发达,覆盖后足,后翅有纵长室。足短,胫节膨扩,跗节3节,最末跗节较长。腹部有3节完全可见的腹节,雄器退化,大部分为膜质。
幼虫长圆形,向后变窄,触角2节,头两侧各有4个单眼。气球状气门鳃附着在第1至第8节腹节,第9节无尾须,第10节有3对钩。
生物学描述
成虫和幼虫均生活在溪流边的泥沙中。
分类及分布
此科只有一属Microsporus,18种,发生在北美和中美、欧洲、小亚细亚、东南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
拉丁名HydroscaphidaeLeConte,1874
科属鞘翅目Coleoptera藻食亚目Myxophaga
体长1—2mm,长椭圆形,向后手窄,头较宽,体被细毛。触角5或8节,末节长,棒状。前胸侧片伸达前胸前缘,鞘翅短小,平截,后边露出2—4个腹节背板,后足基节不发达,足相对较短,跗节3节,后翅无纵长室。腹部可见6节腹板,第9腹节无尾须,第10节有3对钩。
幼虫狭长椭圆形。触角2节,头两侧各有5个单眼,下颚须2节。前胸和前两个腹节各有1对气门鳃生于两侧,通常气球状,有内气盾(internalplastron)。第8腹节有同样的气门鳃,但着生在长长的表皮突上。第9腹节退化,无尾须,第10节有时有1对钩。
生物学描述
这类甲虫通常发现于溪流中,取食生长在岩石上的藻类;有的采自水池和温泉。
分类及分布
本科现已发现3属13种。Hydroscapha属发生在北美西部和墨西哥、欧亚大陆、北非、东南亚和马达加斯加;Scaphydra属仅发现于巴西东南部。Yara属发生于巴拿马和巴西。
中国分布有2种,HydroscaphahunanensisPu仅分布于湖南省,H.takahashiiMiwa仅分布于台湾。
龙虱科(Dytiscidae)
属昆虫纲鞘翅目,小至大形,体椭圆形,扁平而光滑,有光泽。触角丝状,11节,着生于复眼边缘近上领处。头阔,与前胸紧密嵌合。后翅发达。后足特化为游泳足,基节发达,左右相接。雄虫前足为抱握足。腹部可见8节腹板。成虫和幼虫均水生,肉食性,多以水生昆虫为食料,大形种类可加害鱼苗,有的种类成为淡水养殖的大害,1头幼虫1昼夜可为害鱼苗10多尾。有的种类可作为药材和食品。常见种类如黄缘龙虱(CybisterjaponicusSharp)等。
稻水象甲拉丁文名:Lissorhoptrusoryzophilus
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但未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稻象甲。
[1]鉴别特征:成虫长2.6~3.8mm。喙与前胸背板几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肩斜,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雌虫后足胫节有前锐突和锐突,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粗的两叉形锐突。蛹长约3mm,白色。幼虫体白色,头黄褐色。卵圆柱形,两端圆。
生物学特性: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方米200头以上。
原产地:美国东部、古巴等地。
中国分布现状:已分布在十余个省市。估计其分布区更大,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外都可能有分布。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1976年进入日本,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1990年在北京清河发现。到1997年,它已在8省(直辖市)54个县、市出现,破坏了310000hm2农田。飞翔的成虫可借气流迁移10000米以上。此外,还可随水流传播。寄主种类多,危害面广。成虫蚕食叶片,幼虫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时,可将稻秧根部吃光。
控制方法:稻田秋耕灭茬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保护青蛙、蟾蜍、蜘蛛、蚂蚁、鱼类等天敌。应用白僵菌和线虫对其成虫防治有效。施药品种以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宜。严禁从疫区调运可携带传播该虫的物品。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灭虫处理。
参考资料:
baikebaidu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