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仓石鼓(陈仓石鼓第一次发现在什么朝代)
石鼓,文字,国宝陈仓石鼓(陈仓石鼓第一次发现在什么朝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陈仓石鼓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陈仓石鼓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中华第一古物”称号的陈仓石鼓,究竟是什么宝物?
2017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国宝,由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它就是陈仓石鼓。
在守护国宝时,梁家辉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它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他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陈仓石鼓上所记录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诗文。
陈仓石鼓发现于627年。
627年,正是唐朝贞观元年。当年,一名牧羊的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坡发现了10面馒头状的花岗岩石体。花岗岩石体形状像鼓,上窄下大,圆而见方,高二尺,直径一尺多,被称为石鼓。由于发现地是在陈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上面刻着当时谁也看不懂的文字。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证明上面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被人称为“籀文”,或“石鼓文”。所记录的内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渔猎之事。
人们根据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将10个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陈仓石鼓有着一段颠沛流离的传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长子李亨逃亡到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时,听说了陈仓石鼓的事情,感到好奇,便让地方官员将陈仓石鼓全部运下山来,送到雍城。李亨获得了陈仓石鼓后,如获至宝,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员一起来研究、把玩石鼓上的文字。
可是,没过多久,叛军就追赶到雍城附近。李亨无法抵挡叛军的攻势,便打算撤退。他不愿意陈仓石鼓落到叛军的手里,在撤退前将它们全部埋到城外的荒野地里,对外则宣称陈仓石鼓全部损毁丢失了。
国庆看国宝:几块石头非金非玉,刻了一些字,为何成为镇国之宝?
中国的国宝级文物有很多,大部分是古代的青铜器、玉器或者书画陶瓷之类,石器占有的比例很少,在前后三批禁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中,只有茂陵石雕和昭陵六骏石刻属于石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战国石鼓”也入选了这个名单。
“战国石鼓”可不是那种能敲响的石头鼓,而是十块像鼓一样的石头。质地普通,寻常的花岗岩而已,上面刻了一些字,描述的是某位君王打猎以及看到的景色,没有记录任何历史性的大事件。
这些石鼓的来历至今还没有完全证实,不知道是谁刻的、什么时候刻的、描述的那位君王又是哪一位,反正这些石鼓浑身都是谜,恐怕也很难再搞清楚了。
可就是这十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石鼓,却被誉为“镇国之宝”,上面的那些文字达到“一字抵万金”的地步,被杜甫、苏轼等历代文人所追捧,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石鼓上的那些字是比秦始皇用的小篆更古老的大篆,仅有的存世孤品,因而倍受推崇,被后世认为是篆书之祖,历代书法家都以得到这些文字的拓本为荣。
公元627年,即唐朝贞观元年,在陕西的陈仓山,一位牧羊老人在山野间发现了十块奇怪的大石头,每块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外型像鼓。更奇怪的是,石头上刻着很多古老的文字,读书人也不知是什么文字。
当地的富户悬赏重金寻人破解石鼓文字,但毫无结果。民间百姓渐渐把这些石鼓当作神迹,纷纷烧香祭拜,给石鼓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大家将这些在陈仓发现的石鼓称为“陈仓石鼓”。
由于陈仓地处偏僻,此后一百多年里,石鼓的名声都只局限于当地,直到一位皇帝的到来,才使石鼓开始了上千年的颠沛流离,也成就了其国宝之名。
这位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唐肃宗,当时他正在陈仓附近的雍城,听说石鼓的事情后,命人把它们搬到城里,供文武百官赏玩,这才使石鼓名闻天下。可没过几个月,安史叛军逼近雍城,这么重的石鼓想带也带不走,唐肃宗只好把它们埋入荒野。
等到安史之乱结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上书皇帝,要求把石鼓挖了出来,移至当地孔庙予以保管。等到朝廷批准后,却发现十面石鼓只剩下九面,文字也多有残缺,众人为之抱憾。
唐末战乱时期,当地孔庙被烧毁,陈仓石鼓被人盗走,不知所踪。不过此时也没人顾得上它们了,唐朝灭亡后又是五代十国,天下混乱不堪。
宋朝建立后,宋仁宗偶然从唐朝文案里看到陈仓石鼓,向天下发出重赏,寻找这些石鼓。还别说,石鼓真被找到了,立下此功的人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
不过,这位司马池立功心切,觉得找到九面石鼓还不够,居然找工匠仿制出遗失的那面石鼓,想讨宋仁宗的欢心。大概是仿制的水平不够吧,司马池的伎俩被戳穿,不但没有立功受奖,反因欺君而获罪。好在宋仁宗宽厚,惩罚不太严厉,否则可能后来就没有司马光什么事了。
真正找到第十面石鼓的人叫向传师,是位有名的金石收藏家。他发现此石鼓时,它已经成为屠夫的一块磨刀石,石鼓的中间被掏出舂米的凹槽,文字也损毁了大半。十面石鼓终于再次团圆,保存在朝廷的太学之中。
宋徽宗同样十分钟爱陈仓石鼓,可这个坑儿子的皇帝,连石鼓也要坑。他命人用黄金填满文字,还将其装了金身。等到女真攻入汴梁城,误以为这十面石鼓是啥珍宝,一路运到了燕金。等扒掉金身后,女真人当然不会认得这些石头有什么价值,便丢弃在荒野。
直到金朝灭亡后,南宋的大臣才在燕京重新找回石鼓,从此保存在北京。抗战爆发后,石鼓又被运到重庆。解放前夕,由于石鼓实在太重,才免于空运台湾,终于留在了祖国大陆。
陈仓石鼓屡经磨难,三次遗失、三次找回,其上的很多文字都已损坏。因此越早期的文字拓本越值钱,明清时期,珍稀拓本可以卖到一字万金,可见这些文字的珍贵程度。
专家们根据石鼓文字推测,描写的这位君王可能是秦惠文王,制作时间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左右。也许正是因为石鼓的神秘,才使它成为中华第一古物和镇国之宝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kr模拟器(krkr模拟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