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利玛窦对中国的影响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中国,利玛窦,欧洲利玛窦对中国的影响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名思太,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和学者。中国人尊称其为“太西儒生”。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东部城镇马切拉塔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1571年,他加入了耶稣会,在耶稣会开办的罗马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和天文地理。1578年奉命东行果阿,1582年来到澳门。1583年,利玛窦进入内地,定居肇庆。之后先后定居韶关、南昌、南京,1601年入京,取得北京居留权,直至1610年去世。
利玛窦一生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中国全方位介绍了欧洲的地理、天文、数学、力学等科学文化。
第一,印制世界地图,宣传“地球圈”理论
583年,利玛窦从澳门来到广东肇庆。为了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他在花仙寺举办了西方天文仪器展览,其中一幅用外文标注的世界地图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历代绘制的所有中国和世界地图,都只是有邻国易地的中国地图。在这张新的世界地图上,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李学习绘图技术,在中国翻译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海地名图。602年,他被邀请再次修改旧图,将内容扩展为六幅伟大的通用地理地图。地图宽361厘米,高171厘米,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可以说,中国人民从这里迈出了面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二,制作天文仪器,传播天文知识。
利玛窦出版《山海地名全图》后,开始用金属材料制作天球仪和地球仪,向参观者解释地球的位置和各种行星的轨道。他还多次准确地预测了日食和月食,这比皇家秦田健。利玛窦在南京、北京等地讲授天文学时,教材是根据他的老师克拉维斯对萨克罗博斯科天体理论的注释编写的。这本书详细讲解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宇宙论和托勒密的行星轨道模型,是当时的天文学百科全书。601年利玛窦定居北京后,与中国学者李之藻合作,摘抄翻译了三卷西方天文学著作,《乾坤体义》。书中介绍了西方天文知识,如地球是圆的;太阳比地球大;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日月食的成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一些天文仪器的结构。
三。翻译《几何原本》数学著作
利玛窦决定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几何原本》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教科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严格的定义,完整的结构,一贯的演绎方法,以及不依赖于几个例子的纯几何证明和绘图可行性的要求等。书中所展示的都是我国传统几何学所缺乏的。1606年秋,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录音,翻译成功。利玛窦带来的数学确实在明朝历法的修订和几何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数学形成于汉代,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明代数学重在商业应用,理论研究欠缺。这时候《几何原本》的推出,其证明性和新颖性让一批学者佩服不已,甚至明末清初的数学家都表示一定要叫几何。
第四,引入助记法,编纂中西词典。
应江西巡抚卢万刚的邀请,施立撰写了16卷《西国记法》,于1599年印刷。讲的是形象设定,形象设定等等的故事。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希望记住的一切都应该被赋予一个形象,它应该被总结并被赋予一个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记忆来再现它。此外,利玛窦是第一个用拉丁字母注释汉字的人,他在1605年写了一卷33,360,010-30,000,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带着油画像如神的雕像和圣母像作为对明朝宫廷的贡品。西洋画讲究写实,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利玛窦自幼加入耶稣会,深受宗教音乐影响,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601年利玛窦来北京时,代表教会向明成祖赠送了一架长5尺、宽3尺、高3尺的钢琴。皇帝派了四个乐师跟利玛窦学演奏,李为了便于演唱,编了八首宗教歌曲,命名为《西字奇迹》。
6.让欧洲了解中国。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翻译了16种手稿。他不仅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还花了四年时间把中国的儒家经典《西洋曲意八章》翻译成意大利语,介绍到欧洲。当他与天主教会通信时,他赞扬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和机械技术的发展。他还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参考中国的历史地理资料,绘制了第一张标注经纬度的中国地图并发送回欧洲。在他的作品中,《回忆录《四书》无疑是流传最广、最有史料价值的。这本书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俗。利玛窦于1610年5月11日去世,享年58岁。万历皇帝接到圣旨,葬在北京平泽门外的篱笆寺。他是第一个获得北京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被允许安葬在北京的外国人。
利玛窦的贡献并不仅限于他自己把欧洲文化介绍给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如果说他传递了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他搭建了沟通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鉴于众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失败,耶稣会远东巡抚在澳门作出了范蠡的“划时代观察”,制定了全新的传教策略,称为“适应政策”:不是葡萄牙信徒,而是中国传教士;在华传教士被要求学习中文和国学经典,换上儒家服装,采用中文名字。
利玛窦是“文化适应政策”的实践者和制定者。他采用学术传教的方法,用新鲜的西方科学文化吸引中国学者;他对中国传统宗教采取了排佛补儒的策略;认为祭祖、祭孔是世俗礼仪,不是宗教。
教礼仪,可以被天主教接受;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天主教礼仪作适当的调整,如礼拜形式、安息日和对女教徒的特殊对待等等。正是因为利玛窦实践和发展了“文化适应”策略,中西两大文明之间才架起了一座桥梁,才使在随后的200年间有数以百计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持续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造就了被称为“西学东渐”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
利玛窦所开创的“西学东渐”带来了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几乎包括所有的学科门类,只要追溯它的发展史,都无法回避“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有些领域甚至是从无到有的开创性影响。
利玛窦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但为了这个目的,他无意间、有时甚至是有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由于他们在传播西方科学与文化的贡献,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进而影响了当时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因此可以说,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利玛窦堪称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
同时,来华传教士又向欧洲全方位地介绍中华文明,从而是在西方引起“中国热”的先驱。正是利玛窦等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华文明,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提供了营养。
利玛窦又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相待、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典范。尤其是在他所生活的西方列强弱肉强食、殖民主义大肆扩张的时代,这种精神就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牙龈肿痛图片_牙龈肿痛十大消炎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