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恩师难忘(对恩师表达感谢的诗句)
老师,我的,也是恩师难忘(对恩师表达感谢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阵风吹过,我感觉不到凉爽,却有点淡淡的清愁。 看着这座陈旧的寝室楼,不由得感慨万千,楼还是昔日的楼,可物是人非,岁月留下的印痕也渐渐湮没。赵老师已从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居二线,崔向枝老师也已从学校退休。李红军老师,后任汲师的校长,现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校级领导,仍在重要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奉献着,可也临近花甲。当年青涩少年的我也跨过了知命之年。这正是小楼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往昔少年梦,尽付红尘中。
这时,张老师打了一个电话,从楼内出来一位因脑血管病后遗症行动不大方便的老人。精神倒是很饱满,说话声音也很洪亮。经张老师介绍,这位是张国禄老师。我上学时国禄老师在汲师附小任教,因而无缘相识。可他的名声是如雷贯耳,学校最优秀的书法老师。现在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
张主编对张国禄老师进行了现场采访,张国禄老师也是汲师毕业,然后留校任教。他的书画艺术水平很高,著述颇丰。面对自己的身体,张国禄老师很乐观地说:虽身体行走不便,但我感觉挺幸运,一是脑子思路清晰,能够正常地与人交流;二是作为书法家,得病的是左手,右手灵活自如,丝毫不影响创作。接着,国禄老师笔走龙蛇,潇洒自如地为《中师生》公众号平台题下了“天下中师生是一家”的祝词。国禄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肃然起敬。由衷地祝愿张老师能珍重身体,展现其才,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五、
拜别国禄老师,我们一行又顺原路回到了学校办公楼前。办公楼是个四层小楼,正对着学校大门,楼中央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诠释着师范学校的精神内涵。楼前面是个水池,水池边竖立着一座浮雕,上面镌刻着学校校训校风。这些都是我毕业后的建筑,虽时尚而大气,总归不是昔日的记忆,对我来说却有稍许遗憾。
此时学校崔继海校长和司主任,亦在百忙之中匆忙赶来。崔校长是1987年来到汲师工作的。我已毕业,无缘聆听到崔校长的教诲。崔校长举止文雅,真诚谦逊,平易近人,让人一接触便如沐春风,没有丝毫的拘谨忐忑之负担。司主任正值盛年,精明而干练,举手投足大方得体。他们的到来使拍摄工作进入了高潮。张主编现场对我、张老师、崔校长分别代表毕业生、老师、学校进行了现场采访。
平时讲话滔滔不绝,下笔行云流水的我面对镜头却莫名紧张起来,说话语无伦次不得要旨,想起就羞悔万分。反思此,是因多年未亲近母校,如今看到满目荒凉萧瑟,情难自已。还是自己才德浅薄,无颜代表上万名汲师毕业生接受采访而诚惶诚恐。但我满腔的中师情结也展现出来,母校情,师生缘,同学谊恣情挥发。
张老师娓娓而谈,三十余年的中师教师生涯精彩无限,灿若星辰。崔校长高屋建瓴,畅谈了汲师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共发展,中师精神永远长存。
相聚时短,别离迅即。站在老桧树旁,我再次凝望我的母校,物人全非。百年汲师即将消融在时代的烟尘中,数万汲师人的母校情结也只有在梦牵魂绕的零星记忆中去寻觅了。 三十七年了,人生虽几经变迁,我仍以汲师毕业生的身份而自豪。如虹的青春虽已渐渐逝去,但汲师精神早已融入了我的魂魄。
汲师远去了,我们不能阻挡时代创新发展的步伐。只奢求,能否筹建一座汲师博物馆,让百年汲师的血脉得以留存,让它的精神得到弘扬继承,薪火相传,永不熄灭,更让遍及四方汲师人的深情和梦影有一方憩息的归岸。
汲师啊,我亲爱的母校。此时,我的眼中已含满了泪水,因为我真的对您爱的深沉!
作者简介:寇振朝,笔名苍雪无语。延津县丰庄镇后王庄学校语文教师。新乡市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迄今已34年矣。闲暇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各公众号平台发表作品若干篇。不求成名成家,但求用真诚的心传递人间温暖。愿与灵犀相通的有缘人,共听高山流水,笑观细雨清风。奉行的人生格言: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