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外光谱解析(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详解)
光谱,分子,红外光红外光谱解析(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详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红外光谱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红外光谱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光谱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光谱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详解)
红外光的定义
红外光是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在实验室发现的。它是一种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波,有明显的热效应,让人感觉到却看不到。科学家发现,当一定波长的光(可见光或不可见光)照射到一些金属和其他材料的表面时,这些金属和其他材料会发出电子流,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红外光也叫红外光,是一种波长比可见光更长的电磁波(光),波长在770nm到1mm之间。传统上,红外光常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波长780nm~2500nm)、中红外区(波长2500nm~25000nm)和远红外区(波长25m~1000m)。一般来说,近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倍频和组合产生的;中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基频振动光谱;远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旋转光谱和某些基团的振动光谱。
因为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所以中红外区是研究和应用最多、数据积累最多、仪器技术最成熟的区域。红外光谱通常是指中红外光谱。
2红外光谱的产生
2.1红外光谱的定义
光谱分析是根据物质的光谱来鉴定物质并确定其化学成分、结构或相对含量的方法。根据分析原理,光谱技术主要分为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散射光谱。
根据被测位置的形状,有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两种光谱技术。红外光谱属于分子光谱,包括红外发射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常用的一般是红外吸收光谱。
当一束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穿过物质,且物质分子中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与红外光频率相同时,分子会从原来的基态振动(转动)动能级吸收能量到更高能量的振动(转动)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会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该波长的光会被物质吸收。
因此,红外光谱本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中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信息来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可以通过用仪器记录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来获得。
当外界电磁波照射分子时,例如,如果照射的电磁波的能量等于分子的两个能级之差,这个频率的电磁波就会被分子吸收,从而引起分子相应能级的跃迁,这在宏观上表现为透射光的强度降低。电磁波与分子等能量差是物质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决定了吸收峰的位置。
红外吸收光谱的第二个条件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存在耦合。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时的偶极矩必须改变。这实际上保证了红外光的能量可以传递给分子,而这种能量传递是通过分子振动偶极矩的变化来实现的。
红外光谱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自从1940年商用红外光谱仪问世以来,红外光谱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现在,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如发射光谱、光声光谱、色谱-红外光谱等。)让红外光谱更有活力。
2.2分子振动的类型
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前者是指原子沿键轴方向往复运动,振动过程中键长发生变化。后者是指原子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振动。通常,d
分子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只出现在红外光谱的一定范围内,例如C=O的伸缩振动一般在1700cm-1左右。
l峰强度:吸收峰的强度
峰值强度取决于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偶极矩变化越小,能带强度越弱。
l形:吸收峰的形状(峰、宽峰、肩峰)。
不同的组可能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具有红外吸收。如-OH和-NH的伸缩振动峰在3400~3200 cm-1范围内,但其峰形明显不同,有助于识别官能团。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红岩徐鹏飞原型 刽子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