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肺癌晚期还能活多久(肺里长瘤最多能活几年)
患者,肺癌,肿瘤肺癌晚期还能活多久(肺里长瘤最多能活几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肿瘤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肿瘤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肺癌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肺癌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肺癌终于不再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地位首次被乳腺癌取代。然而,在死亡人数的统计中,肺癌仍然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在中国,多年的数据报告显示,肺癌是中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面对肺癌,无数医生和临床科学家一直在不懈探索,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虽然没能改变肺癌死亡人数世界第一的局面,但在过去的20年里,相当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足足延长了20个月,从10个月延长到了30个月。
这其中,也有中国医生的努力。今天是中国医师节,我们想讲述一批中国医生在肺癌领域的不懈探索。我们记录了他们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包括重要的科学突破,对肺癌的新认知和尝试,以及对待失败的态度。这些时间点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些中国医生寻找肺癌的方式,而所有寻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肺癌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希望。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希望是最奢侈最重要的东西。
文唐玉成
编辑金石
图尹西元(签名除外)
1
棉球——这是肺部肿瘤在医学影像下的样子。很多肿瘤专家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一个白色的球。
当王杰第一次看到这团白色时,她还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后来在华西医科大学读博士时,她第一次见证了长在肺部的肿瘤是如何吞噬一条生命的。当时她是呼吸内科的住院医师,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做胸部活检。结果是肺腺癌,晚期。后来病人接受了化疗,但几个月内就死了——。那是90年代中后期。当时,一个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0个月。大多数晚期肺癌患者只能活几个月甚至几天。在王杰的医院里,70%的病人发现肺癌时已是晚期,常常伴有双肺甚至远处器官的转移。她经常把病人称为朋友,她那时常说,我们中很少有人认识“朋友”超过一年。
有个病人遇到这种事,她家人也提到了白。
那是在河北的一个县城。我和一个晚期肺癌患者的家属聊天。谈到未来,他停顿了一下,走到窗前,突然泪流满面。他谈到了他母亲生病后的噩梦和他的崩溃。他以前躺下就睡着了,但现在他失眠了。心里没底。你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你不知道前面是坑还是路。你必须向前走,不走是不行的。前方是一片茫茫白雾,你不知道眼前是什么。
2
作为一名医生,面对肺癌,王杰很难说未来会怎样。药有限,偶尔能治好。医生都知道,他们能做的就是探索,一步一步,扩大那个有限的边界。
在肿瘤学中,有些医生会用获奖来形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如果肿瘤缩小到几乎没有了,这就是一等奖;如果是单纯的还原,这就是二等奖;如果不缩水,但也不继续增长,这就是三等奖。2000年左右,在中国,肺癌患者唯一可用的治疗方法是化疗。当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效率大概在25%-303354。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在肺癌领域,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获奖,即使是获奖的患者也会和其他患者一样面临耐药的问题。一旦获得耐药性,肿瘤就会进一步生长,从一个棉球变成另一个球,然后扩散并侵蚀其他器官,直到宣布患者死亡。
王杰一直不想这么快就放弃。当时她完成了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做临床医生。她经常翻阅外国文献,希望在治疗上得到一些新的启示。例如,化疗药物紫杉醇有不同的分类。如果传统紫杉醇耐药,可以尝试多西紫杉醇。果然,一批病人的生存时间延长了。更何况,医生给药的方式也能对疗效产生影响。有研究说,如果一次给药,重复三周的方法失败了,可以改成一周给药一次,有些患者还是会受益的。
可用的药物是有限的,但王杰和她的老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索。
你面对的敌人庞大而神秘,而你却很渺小。王杰说。
3
2002年,王杰赢得了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分校的客座副教授,这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的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王杰决定研究并走到世界的前沿去寻找一种抗击肺癌的方法。
那年年底,王洁飞去了休斯顿,过完第一个周末,导师Waun Ki Hong约她清晨六点半见面。见面前,王洁有些忐忑,Waun Ki Hong在美国德高望重,当时是MD安德森肿瘤内科的负责人,也是头颈部和肺部肿瘤领域的权威,他参与过美国国家癌症政策的制定,如今活跃在全球肿瘤内科的许多知名医生,都是他的学生。
见面后,Waun Ki Hong来自韩国的东亚面孔让王洁放松了不少,他没有说太多,只对王洁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她能够兼顾临床的工作和实验室的研究。Waun Ki Hong是这样说的:
洁,医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跟从,国际上有什么方案,你也跟着做;第二种,是得到同行认可,同行或者他们家人生病了,他们愿意找你,说明你的技术非常娴熟;第三种,是做一个研究型医生,做一个临床科学家,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一种。
听到这番话,王洁感到自己心里震了一下,关于研究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之后的两年,在MD安德森的实验室、门诊、病房、会议室里,王洁有了更具体的感受——
在MD安德森,医生们在研究,他们每天六点半就上班,讨论各种各样最新的研究,围绕各种临床研究的研讨会(seminar)每天都有。患者们也在研究,45%的患者都会入组参加各种临床实验,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式了如指掌,亲自参与每一步的治疗决策。
研究意味着什么?王洁逐渐找到了答案,研究就意味着大胆探索。
王洁(后左)和导师Waun Ki Hong 图源受访者
4
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里,作者悉达多·慕克吉说,如果每一场战争都需要一个标志性的战场,如果有一个实际地点能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的癌症战争,那一定是化疗病房。那正是化疗药物蓬勃生长的年代,在化疗师的叙述里,化疗病房就像是战壕和掩体,死伤无数,进入病房,就像自动获得了进入疾病王国的公民身份。
但化疗是一场无差别攻击,含有毒性的药物会攻击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无论是正常的细胞,还是癌细胞,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化疗的形象描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肿瘤,人类有且只有化疗一种武器,一旦这种武器失效,人类只能缴械投降。
肿瘤患者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更精准的治疗——药物进入体内,只攻击那些坏的细胞——这需要科学家们精准地找到导致癌症发生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