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军为什么长征(红军25里长征为了什么)
红军,中央,铁桶红军为什么长征(红军25里长征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红军长征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军长征的由来
红军长征里程的统计和制定有一个发展过程。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指出:“红军已行军千里,方向是扫荡的。现在来到了川西,尊重彝族风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红军长征”。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业。”时任红军第1军L师政治部巡防组主任的冯晓在《长征日记》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一方面,军队从中央苏区出发,历时10个月,计算行程,约一万八千里。”以上说明,红军长征从中央苏区到毛尔盖附近的沙窝,里程约一万八千里。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高集)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作了33,360,010-30,000次发言,批评张“低估了中央红军对敌五次‘围剿’斗争和突围后的两万里长征的胜利”。这里所说的“两万多里长征”,是指一方面军长征到俄国边境的里程,比到毛尔盖还多两千多里。后来《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年“一指行两万”的诗句,显然就是根据这个数字。中共中央领导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在吴起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离俄国边境已走了2000英里。按照俄联邦会议决定中所说的“两万多里”,加上俄联邦到吴起的两千里路程,红军长征到陕北的路程应该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部分同志对长征里程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最远的部队走了25000里左右”。11月5日,他在对随行部队的讲话中说:“据第一军团统计,最长行程二万五千里。那的确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史无前例的长征!”
11月13日,《清平乐?六盘山》第一次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穿越中国十一个省的疆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终于胜利到达中国西北,与陕甘两省红军会师”。
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多次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并派出了自己的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此后,中共中央在对外宣言和党的领导人的讲话中,都把红军长征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红军各部队的长征次数不同,但人们习惯把“最远的部队”二万五千里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吓坏了国民党。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在各革命根据地对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进入了大规模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1930年10月至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嘉
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击中央根据地和红军,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因为博古和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军师李德掌握了军事指挥权,放弃了红军的积极防御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博古、李德采取了冒险主义政策,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丢失一寸土地”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进攻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后,他们在防守上转向保守主义,主张“分我之兵”,到处设防,节节抵抗,与敌打阵地战,与敌争消耗。结果红军打了一年,伤亡惨重。不但没有击退敌人的“围剿”,反而把自己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红军长征的故事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份绝密情报,及时促使党的临时中央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铁桶计划”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在第5次“围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并在他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
该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分进合击”“铁壁合围”:以瑞金为目标,各部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1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然后每天攻击前进5公里后就修筑碉堡工事,严密进行火力配备,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断绝交通,封锁红军的一切信息和物资来往,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到狭小范围进行决战。
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歼灭。为隐蔽作战企图,蒋介石用1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完成前,全力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迷惑红军。
蒋介石对这份“铁桶计划”抱有极大期望,他非常自信地发表讲话说:“剿共大业,毕其功于此役!”该计划内容繁多,文件加起来有几斤重。内有国民党军的“剿匪”总动员令、各部队战斗序列、兵力部署、进攻路线、作战时限安排以及作战图表和蒋介石的“剿匪守则”等等。每份文件上都打有“绝密”字样,并编排了序号,所有官员必须按收件人编号签字领取文件,保密
上一篇:耳机线破了怎么办 可以修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