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艾灸哪些穴位(日常保健艾灸部位)
艾灸,气海,三里艾灸哪些穴位(日常保健艾灸部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灸法概述
艾灸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经通络、活血除痹、壮阳化淤、防病养生的功效。《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烧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中也有“每年应熏一次,气壮则百病不生”之说;“艾灸是百病必备,药针必备。”可见艾灸在古代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艾灸养生
四大强壮要穴艾灸
保健四大要点艾灸:关元灸助气血阳气,气海灸养元气,足三里灸防病抗衰老,舒高灸补虚益损。
膏肓灸
该膏药穴具有宣和调肺、益气补虚的作用,是保健灸的重要穴位。艾灸后,阳气旺盛。
膏药穴位位置图
�杨继洲》卷九,《针灸大成》,明代,记载:“艾灸强而有力。艾灸后,你感觉气呛。可以艾灸气海、足三里,泻火。艾灸后,使人有繁华之感。安逸的时候,不要放纵自己。”可见,膏药灸量过多,可能会导致人体上部气血凝滞,产生实火。艾灸气海、足三里可泻火。因此,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要根据个人体质施灸,做到灸感气而得病,不能盲目跟风强灸的次数。
足三里灸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结合点,位于小腿前外侧,小腿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中指)。艾灸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功效,可预防中风、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足三里位置图
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下穴,“共主内府”。因此,艾灸足三里具有防病、抗衰老、疏通六腑下气的作用。
足三里灸包括温和灸和疤痕灸。
(1)足三里温和灸:点燃艾条后,在足三里穴附近熏烤。艾条距离穴位约3厘米。如果某些部位有温暖舒适的感觉,就会固定。艾灸每次持续10-15分钟,局部有轻微红晕。隔天灸一次,一个月10次。
(2)足三里疤痕灸《针灸大成》千斤灸法介绍足三里疤痕灸,三年一次,每次灸3-5强,艾炷大如麦粒、黄豆或半个枣仁。一般先在六座上涂上蒜汁,然后立即贴上艾炷,点燃艾灸,直到所有艾炷燃尽,艾炷火自行熄灭,灰烬清除,再重新点燃艾炷灸。艾灸后涂一次蒜汁。艾灸至局部皮肤起泡。艾灸过程中,如果患者感到灼痛,医生可以在穴位周围轻轻拍打,缓解疼痛。艾灸结束后,在艾灸点敷上纱布和胶布。告诉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一般1周左右就会溃烂,溃烂时要防止感染。艾灸45天左右痊愈,留下永久疤痕。仅供参考,慎用!
气海灸
气,又称腹,属于任脉。艾灸此穴是保健艾灸的重要穴位,具有养元气、补肾固精的作用。
气孔位置图
临床常用温和气海灸、气海灸姜、气海灸附子。艾灸大海为了健康,孕妇不宜艾灸。
海姜灸:取仰卧位。将一片生姜切片,如0.3-0.5厘米厚,用细针扎几个孔
明代万全《养生四要-养生总论》讲“有宜灸者,惟壮者,不宜灸.否则正气虚弱,邪气自袭。艾灸会补虚,会让你气出油来,没用反而有害。”所以艾灸关元应因人体质而适量,艾灸方法与气海相同。
关元灸
">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总结了常见虚劳诸证所用艾灸养生方法供参考。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宜灸中脘。
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阙。
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者,宜灸气海。
腑脏虚乏,下元冷惫等疾,宜灸丹田。
阳气虚惫,失精绝子,宜灸中极。
涌泉治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
脾俞、治食多身瘦,泄利体重,四肢不收,腹痛不嗜食。
胃俞、治胃寒腹胀,不嗜食,羸瘦。
肾俞、治虚劳羸瘦,肾虚水藏久冷,小便浊、出精,阴中疼,五劳七伤虚惫,足寒如冰,身肿如水。
膏肓俞、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等疾。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艾灸哪里好(最好的艾灸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