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枿怎么读 臬怎么读
上人,无事,人间枿怎么读 臬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枿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枿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丁十二
诗歌中多有俗语入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格言警句。常见的如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罗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以俗语入诗,就连三岁的小孩也能看懂,就很容易把一些难懂的大道理说浅讲明白,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但这些俗语表面看就像白话文一样,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艳的语句,甚至都不用翻译,但是细读之下,发现其中多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而往往能在民间引起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今天要读的这首小诗,和上面的这些俗语一样,平白如话,短短28字,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但却点出了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赠质上人》
唐·杜荀鹤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才高中进士,但并未授予官职,于是返乡闲居。曾不得已写诗称颂朱温,后来朱温取唐建梁,便任用杜荀鹤为翰林学士,但没过多久就病了。(也因为晚年跟了朱温,所以后世说他晚节不保)
唐末,战乱不止,兵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不可能缄口不语。但是人微言轻,他说的又有什么用,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对质上人的了无牵挂和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感慨人生。
苏东坡曾说过“世缘终浅道缘深”,这点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是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的。不管是“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的外在形象,还是“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的内在精神,都刻画出一位飘逸出尘、超凡脱俗的得道高僧的形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
质上人不说人间事,是因为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而世人常说: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说的越多,代表他心里想的越多。因为真正的得道的人是不会说的。
佛家说:世间之事,皆是虚妄。这也是世间烦恼的根源。
诗人赞美质上人的高尚品格,实际是对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诗人羡慕质上人那样飘飘然的生活,却又不能够完全放下对尘世的牵挂,百姓的苦难,他不能视而不见;心中的志意,他不能放下;他有他的牵挂,所以他终究也不能做了那“逢人不说人间事”的无事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杜荀鹤如此,你我又何尝不是?看不破,放不下,求不得。
不过,我们虽然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做一个了无牵挂的无事人,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自寻烦恼,不庸人自扰,做个知足常乐的自在人,又何尝不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