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楚廷 张楚廷介绍
湖南,先生,哲学张楚廷 张楚廷介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张楚廷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张楚廷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楚廷:大学精神的守护者
张楚廷教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名片
张楚廷,193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笔耕不辍的著名学者。出版著作140部(其中110部为独著),涉及9个大学科领域;发表论文1500多篇;发表诗作1500余首。2017年入选我国健在的90位当代教育名家,2019年入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左丹
入夏,每周一下午4时20分,在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413教室,能准时看到一位83岁的长者,戴着宽边眼镜,身穿灰色长袖衬衣,脚着一双球鞋,与同学们一一打过招呼后,从深色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给学生上课。
5月27日,湖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张楚廷教授给所带的研究生上课。83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杏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他就是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当代教育家、思想家张楚廷。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张楚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先后任两所高校校长30年,改变了两所高校的命运。他数学专业毕业,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9个大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讲过31门不同的课程,著作等身。他堪称“大学精神的守护者”。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书?张楚廷说,因为想了这么多,因为思想像拧不紧的水龙头,一直在哗啦啦地流……
每次合影都站在旁边或后面,中间位置请教授坐
张楚廷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在家中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1岁时随父母回到家乡湖北定居。在武汉三中念完中学后,195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自1982年起任湖南师范大学行政负责人,此后执掌湖南师范大学18年。
2012年,张楚廷(左三)教授参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答辩会,与评委和学生合影。(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冀骋告诉记者:“张楚廷先生在师大当校长期间,能叫出全校所有的教授、博士及其夫人的名字,能说出每一位博士的毕业学校和导师姓名;他将学校最好的车给教授乘坐,每次合影都站在旁边或后面,中间位置请教授坐;学生来访,无论多忙,都第一时间接待。”
张楚廷执掌湖南师大时,师大还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到他卸任时,已成为了全国闻名的211工程大学。回顾往事,人们感慨,这是因为师大有一位好校长。
湖南师大教科院高晓清教授,原本在湖北一所高校任教,1999年调入湖南师大。她说:“我在湖北时,就听说湖南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校长,非常重视学术,使湖南师大发生了本质变化。每年节假日,作为湖南人的我,都会收到湖南师大发给我的慰问信。后来,我来到湖南师大工作,接触到了张校长。他治理下的大学,就是我心目中的样子。”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很有思想和智慧,又非常勤奋的人。他当校长,不陪人吃饭,不参加应酬。他和普通老师的关系很好,学校里越是普通老师越不怕他,倒是一些中层干部有点怕他。他非常廉洁。有一次,他哥哥来湖南看他,送哥哥到长沙火车站用了学校的车,他执意向学校交费。”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常思亮告诉记者。
“张楚廷任校长的头几年,走遍了师大的每一个角落,将校情、人情了解透彻,他甚至知道某一学科的某一方向是否缺学术带头人或梯队人员。他任校长兼期间,除党办外,其余各部门皆由副职分管,从不直接插手具体事务,他只出思想、出思路、出目标,具体事务由副职实施。他既有管理成就,又有管理思想,是我管理上的引路人。”蒋冀骋教授说。
从1982年到2000年,张楚廷对湖南师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提出了“小行政,大学堂” “教师第一,行政干部第二”的治校思想,带头去行政化,让教授成为学校最神气的人。他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引进了100名博士到师大任教,轰动一时;建成了馆藏可以与湖南省图书馆媲美的高校图书馆;将湖南师大的院系专业从16个拓宽到近百个,校园面积超过了当时的中南工大、湖南大学。
凡是论断,他喜欢问对不对、够不够、好不好,对真理有近乎虔诚的追求
张楚廷毕业于湖南师大数学系,走上高校管理岗位后,转向研究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自1979年起,开始出书写论文,目前已出版著作140部(其中110部为独著),发表论文1500多篇,学术成果涉及9大学科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初,教师从商的潮流在高校蔓延。如何看待这一潮流?师大人把目光投向了校长张楚廷。张楚廷并未公开评论此事。有学生在师大语数楼挂出了两个条幅,即“学术是学者的生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两个条幅一出,所有的争论和躁动都安静下来了,师大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张楚廷亦是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做学问。
“他总是不停地思,不停地写,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是他自己写的。”高晓清说。
“他写书上瘾。除了打乒乓球外,没有其他业余爱好。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看书、教书、写书上。他的《课程与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哲学》已自成体系,其中《课程与教学哲学》是国内第一本涉及这一课题的书。”常思亮说。
“最值得推崇的是他的《高等教育哲学》和《人论》。前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哲学的人本之‘底’,提出了以‘生命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后者探讨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以‘人在我心间,故我在人间’作为全书的结束,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蒋冀骋说。
张楚廷对真理有近乎虔诚的追求。任校长期间,他提出高举“真理至上、民族至上”的旗帜。做学问,他的治学方法就是追问。凡是论断,他喜欢问对不对;如果对,他又问够不够;如果够,他会问好不好。他的每一本著作至少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问号,他能写出110多部著作,也是因为他在不停地追问。
“我是一个思考着的管理者。担任校长期间,上午的时间分配给管理,下午和晚上看书写作。以前我每天能写8000字,一年能写4本书。如今,写作速度慢下来了,一天写4000字。”张楚廷告诉记者。
张楚廷研究学问,也成了被研究的对象。目前,“张楚廷研究”已然成为一股学术热。仅中国知网,截至2015年就收录了84篇以“张楚廷”为篇名的学术论文。“张楚廷先生是天才。他有一颗出色的头脑,还有着令人望尘莫及的勤奋。”张国骥教授说。
他坚持站着讲课、演讲,他说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可能是知识流,但更应是思想流
从1959年走上讲台,张楚廷在讲台上已耕耘了60年,即使是任校长期间也未间断过。他教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都是用自己写的著作或教材。一门课无论教过多少遍,他都重新写教案,绝不翻阅过去用了的教案,也不去翻教本。
上一篇:三鲜豆皮(三鲜豆皮图片大全大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