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埇怎么读_邕怎么读
原名,这条,谐音埇怎么读_邕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铺老街上的美食
山高棚:原为灌木茂密、猛兽出没之地。人们在这里开山拓荒时,必须搭高棚居住,否则会有被猛兽吃掉的风险,所以叫这个名。
坡贞塘:因村中有口静水塘,所以叫“坡静塘”,后改为白话谐音的“坡贞塘”。
三墩:这是廉江的”三墩“,不是徐闻的”大汉三墩“。据传村地为安铺河日久冲积而成,中间有三个小墩,所以叫这个名。过去,林姓居上墩,名“上三墩”;莫姓居下墩,名“下三墩”,合称“三墩”。
久受埇:原名”狗头埇“,后白话谐音改为“久受埇”,讲普通话的人理解不了,哈。
牛皮塘:跟小孩子们爱吃的“牛皮糖”毛关系没有。因为村着有两个水塘,青苔很多,冬季苔韧如皮,所以得了这个名。村里人擅长做米籺,美味可口。
吉新:看着这名挺普通新潮,其实原来不叫这名。因为地处九洲江畔,雨季水势湍急,初名“急水仔”,后雅称“吉水沚”,土改时改作“吉新”。
茂桂路:听着还以为是茂名到桂林的路,其实完全无关。因村处大围中心,邻近成民放牛必经过此地,所以叫做“牛过路”,因为不雅,后又改成“茂桂路”。
珠盘海:好有诗意的名?其实原名比较土。因村有天后神庙,庙前有海滩,最早叫“泥婆海”,后来觉得不雅,改名为“珠盘海”。
乙槽:难道还有甲槽?其实不是。因村中有大水冲成的弯曲槽,原名“郁槽”。我的天!繁体字的“郁”你知道有多难写吗?为了老百姓方便,改成只有一个笔划的“乙槽”。
三股塘:原为冯姓所居,名“老冯村”。后因村边有一口长塘,与邻村三股均分,改成“三股塘”。
六格:难道还有七格、八格?其实不是,原名“牢隔”,不知是不是跟牢房有关,听上去不吉利,所以改为“六格”。
牛肝水:这名不如不改。以前因为村前田地长年水不缺,原名“无干水”,后改为“牛肝水”,更加莫名其妙。
央村:表面看没啥特别,但来历真的意想不到。这村最早是翁姓,叫“翁村”。清雍正年间,取谐音改为“雍村”。但村民实在不会写这个雍字,人民公社时便改为“央村”。
关塘:姓关人家的水塘?并不是。因为村东有塘,盛产蒲草,蒲草又称菅草,所以叫“菅草塘”。菅字念“奸”字音,不好听,又改后简单改为“关塘”。
农村晒干的蒲草
良村仔:此地树木茂盛,树荫遮日,行人多在此乘凉,最早名为“凉村仔”,后又改为“良村仔”。
豆豉:原名“下坡仔村”,后来因为村里有制作豆豉的传统,所以改名,推广本村特产,不错。
苏干山:村后山盛产制作扫把的灌木,原名“扫杆山”,用白话谐音改为“苏干山”。
青水:原村在水车埠头,名“车水”,因为感觉不雅,改名为“青水”。
排里:这名字的意境很美。从前九洲江上捕鱼竹排长达一里多,“小小竹排江中游”,因此而得名。排里桥是九洲江上最早通车的公路桥。
谭福:廉江有两个谭福村。一个在横山镇,因为在一口大水塘的北边,原名“塘北”,后来改名“谭福”。另一个谭福村在高桥镇,最早是林姓人居住,叫做“林福村”,林姓迁出后改名“谭屋”,1958年改为“谭福村”。这条村才是一条真正的谭姓村,有一位90多岁抗战老兵叫做谭学坚。
营仔:相传明朝时曾在此驻兵,安营扎寨。清朝中叶,山脚、窑头、波螺埠等村人在此开店,慢慢的船只来往频繁,渔民聚居多,遂成集市,叫做“营仔圩”。
下洋圩:看名字还以为是徐闻那个“下洋”,与田有关?才不是。相传明末有一老年夫妇从福建来此定居,男姓杨,女姓夏,为人勤劳善良,得人好感。于是人们用“杨夏”作地名,民国初年改为“夏杨”,后来简化成“下洋”。农历一、四、七为圩日,鱼虾上市多。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其实很多地名村名的改变,都有历史渊源,由繁而简,方便老百姓记忆和书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由于篇幅有限,廉江奇葩地名解析的上集就先到这里,欢迎关注即将推出的下集。说实话,这一系列文章写得很辛苦,除了反复比对各种资料,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路,写得生动有趣,确实有一定难度,觉得纵横哥不容易的就点个赞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