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解晋(解晋故事申报片)
朱元璋,永乐,明朝解晋(解晋故事申报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解晋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解晋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有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这三人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的名字都如雷贯耳。巧合的是,这三大才子都拥有一个悲剧的人生。其中,结局最惨烈的,莫过于解缙。
解缙生于明朝初年,在永乐时期曾一度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朱棣曾直言道: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意思是,明朝可以没有我,但我不能没有解缙的辅佐!
事实证明,帝王的话果然不可轻信。后来解缙被贬出京城,朱棣没有解缙的辅佐,照样还是一代英主。只是,解缙失去了朱棣的信任,从此成为一代悲剧。
解缙曾被朱元璋晾了8年,被朱棣弃用了8年,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解缙,希望通过此文,向大家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大才子。
一、被朱元璋冷落明朝时期,江西有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这副对联妙就妙在一连出现三个“解”字,而且读音和意义不同。而这副对联的诞生,就和解缙有关。
明朝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参加江西省乡试,不仅中举,还拔得头筹,位列第一名(解元)。在解缙回乡的路上,向一位老者讨杯水解渴。老者问解缙身份,解缙春风得意,自称“解解元”。老者内心不悦,欲挫挫解缙的锐气,便出了上述对联。第一个“解”,读[jiě],解渴的意思;第二“解”,读[xiè],是解缙的姓;第三个“解”,读[jiè],“解元”乃古代科举乡试第一名。。
解缙苦思冥想,一时竟对不出下联。
解缙是江西吉水人,明朝时期,江西省人才辈出,明朝的前几次科举状元都是江西人,而且,朱棣的首批7人内阁中,有5位是江西人,其中就包括解缙。
《明史·列传第三十五》记载: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解缙,字大绅,他的爷爷曾是元朝的官吏,解缙的父名叫解开,曾被朱元璋多次召见。解缙在家排行第二,他还有个哥哥叫解纶。
解缙和绝大多数大才子一样,小时候就是神童,12岁时就将四书五经全部学完。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中举,第二年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
解缙才华卓然,他的诗词和文章在翰林院中首屈一指,许多文士不服解缙,最后都输在解缙的盛名之下。正是因为解缙有“大才子”之名,因此养成了他孤傲、耿直的格。
《明史·解缙传》说“甚见爱重,常侍帝前”,朱元璋非常喜爱解缙,常常令解缙陪伴在身边。
有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我和你父亲相识一场,我们俩虽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若有什么建议,应当知无不言。”
实际上,洪武晚期,朱元璋并不能过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对解缙说的话,不能当真。
但解缙心无城府,他听了朱元璋的话后,非常激动,回家立即写了“万言书”给朱元璋,劝朱元璋刑罚不可过重。
朱元璋接到解缙的“万言书”,勉强表示赞赏,解缙以为自己找到了“捷径”,回家再接再厉,又写了一份《太平十策》,这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悦。
正在这时,兵部尚书沈潜上书弹劾解缙,朱元璋借故将解缙贬出京城,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获诛,解缙从江南写了一份奏疏为李善长辩护,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次年,朱元璋召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对他说:
“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的儿子属于大器晚成之人,年轻时不宜太过冒进。如果你现在带你儿子回去,让他在家中好好读书,沉淀十年之后,方可大用。
从朱元璋的这句话来看,他对解缙此前一味耿直劝谏非常不认可。同时,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解缙的格比较理解,他认为解缙至少需要“沉淀”十年。
纵观古代史,凡是有大才之人,在格上总有特殊之处,他们凭借才华进入仕途,但官场却不能容忍他的棱角。解缙,便是如此。
二、被建文帝忽视朱元璋本打算晾解缙10年时间,遗憾的是,8年后,朱元璋就驾崩了,因此,解缙和朱元璋的“十年之约”没有达成。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召解缙回京,本打算重用。只可惜,由于解缙之母的丧期未满,在封建社会,守制不满就入仕者,属于不孝,私德有问题。因此,建文帝将解缙贬到河州。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解缙自恃有大才,希望在仕途上有大作为,不料被朱元璋晾了8年,本就一肚子牢骚。如今他再一次被建文帝贬谪,内心更是委屈,这种委屈,也给解缙接下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解缙被建文帝忽视了3年的时间,直到建文四年,终于迎来转机,这一年,79岁的礼部侍郎董伦对建文帝说:
缙率易狂愚,无所避忌,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
不得不说,董伦不愧为两朝老臣,他对解缙还是比较了解的,董伦的意思是说,解缙为人耿直狂傲,说话直接,实际上是可以重用之人。建文帝听信董伦的建议,召解缙回京,担任翰林待诏。
其实,所谓的“翰林待诏”,在当时是从九品的官职。也就是说,建文帝召解缙回京,很可能是为了给礼部侍郎一个面子,并不是认可解缙的能力。
解缙回到京城时,明朝的大环境已经非常严峻,当时燕王朱棣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南京城外炮火连天,城门失守已经只是时间问题。那么,等待解缙的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为建文帝尽忠,另一种是拥护燕王朱棣,解缙如何选择呢?
根据《明史·王艮传》记载:
燕兵薄京城……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
燕王攻破城门的前一天,解缙和他的江西老乡王艮、胡广一起,聚在另一位老乡吴溥家中饮酒。当天夜里,解缙便收拾东西,亲自迎接朱棣入城。
笔者此前写过一篇关于方孝孺的文章,我对方孝孺十分尊重,对他的气节也非常认同。但是,解缙和方孝孺不一样。第一,解缙在建文时期得不到重用,他内心是极其委屈的,他希望改变现状。第二,朱棣攻破南京,解缙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两点,是解缙和方孝孺最不同的地方。所以,后人对解缙投奔朱棣,并没有过多的指责。
也许,在小节上,解缙是愧对朱允炆的,但在大义上,他并没有背叛明朝。
三、被朱棣弃用朱棣入京时,当时和解缙一起投奔朱棣的翰林文臣有很多,包括后来“三杨”中的杨士奇和杨荣。
朱棣久闻解缙之名,现在解缙主动拥护自己,朱棣为了拉拢那些翰林文臣,对解缙也非常重视。《明史·解缙传》记载: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意思是,朱棣命解缙、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七人入值文渊阁,帮自己处理朝政,参详机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