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酋拼音怎么写(求拼音怎么写)
入声,兵器,周礼酋拼音怎么写(求拼音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酋拼音怎么写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酋拼音怎么写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过去,稻谷收割完之后,常用的脱粒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谷穗平摊在场地上,用一种叫“连枷”的脱粒农具进行拍打;二是手握穗茎,在石块上,或木板做成的“打谷桶”上用力摔打,使籽实脱落下来。
这两种动作,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方言中,叫“殳”,或者叫“殳打”。
打禾脱粒
殳,别看这个字笔画简单,我敢说你未必认识。
那么,“殳”字怎么读?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来历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字。
“殳”字怎么读“殳”字的读音,东汉许慎《说文》和唐本《唐韵》均标注为“市朱切”,宋本《集韵》和元本《韵会》均标注为“慵朱切”,明本《正韵》则更为明确:“尚朱切,音殊。”
殳,普通话读作shū(音同“书”)
《说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都是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用各种注音方法,直观地给单字或注音、或释义,大致类似今天的《新华字典》。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市朱切”等,就是反切注音法。
《康熙字典》“殳”字条
“市”的声母是sh,“朱”字的韵母是u,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拼音为shū(音同“书”)。
“殳”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也读作shū(音同“书”)。
可是一些地方方言,“殳”这个字的读音,与普通话的区别较大。
比如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不但是“殳”这个字,许多在普通话中发shu(音同“书”)音的字,比如“术” “叔” “秫”等,都读作suok(发音大致同“缩”)。这里的-k,是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
《四声切韵表》
这种急促且短、一发即收的发音方式,在山西方言中极其常见,是为“入声”。
入声,是传统音韵学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术语,要想学好古代汉语,要想写好古典诗词,不懂入声这个概念,怕是不行的。
可是,现代普通话,乃至绝大部分官话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不见了。官话区的人不经训练,难以分辨入声字,所以官话使用者较难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平仄韵律,也就会产生“很多古典诗词既不合辙押韵,又索然寡味”的错觉。
晋语,是指山西省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入声”究竟是什么?学界争论较多。
有的学者说它是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之一,但又不像其他声调那样以音高作为声学依据,而是以短促为其主要特征。
有的学者说它不是一种声调,而是由于音长较短及收音之不同,这一点与其他三声是不一样的,即所谓的“入声非声”。
也有学者说它有韵和调两种内涵,两种入声“形影不离”。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大可不必理会这种专业的学术争论。我们只要把握住入声的两个主要特征就可以了:一是发音短促,二是塞音结尾。塞音韵尾有三种:[-p]、[-t]、[-k],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
山西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
就是因为这种顿挫感,古代诗人特别喜欢用入声字做韵脚,作品读起来就更加铿锵有力。
在今天,南方地区的吴语、粤语、赣语、闽语等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北方地区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晋方言区还保留入声;江淮官话、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也保留入声。
“殳”是什么《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与打仗这两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到今,打仗打的都是装备。特别在冷兵器时代,一支部队的装备是否精良,很多时候就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古代青铜马车
而“殳”,则是先秦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实战武器装备。儒家经典《周礼》,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著作《司马法》等典籍都将之列为五兵之首。
所谓“五兵”,是指古代五种兵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不一。
商周时代,车战盛行,战车上一般装备有五种制式武器,是为“车战五兵”。
这五种车战兵器,据东汉郑玄《周礼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周礼·考工记》也记载了“车之五兵”是戈、殳、戟、酋矛、夷矛(按,夷矛和酋矛是两种长度不同的矛,夷矛较长),分别插在战车舆侧的固定位置,供甲士临战使用。
中国古代车战
殳,不仅仅用于车战,对于步卒来说,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郑玄《周礼注》云:“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步战时,殳、戈、戟、矛、弓矢组成战阵,配合使用,是为“步战五兵”。
正如《司马法》所云:“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者,当以长围短,短以救长”,五种步战兵器的这种装备方式,是当时一种战阵组合的需要,具有长短兼备、远近结合的特点。
至于这五种兵器的器形如何?戈、戟、矛、弓矢皆有实物及其图形传世,历来对这四种兵器的看法基本一致,而殳独缺如。
中国古代车战
由于没有实物及相关资料,从西汉以来,千百年间,殳为何形,始终不明。
历朝历代文献典籍对古殳的记载也是颇多出入,甚至迥异。
有的文献说,殳是一种用于撞击的无刃长柄兵器,即三米来长的棍棒。
如《周礼·夏官·司戈盾》注:“殳如杖,长寻有四尺。”
东汉刘熙《释名・释兵》:“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
清朝王晫也认为:“殳,即杸也,礼书作八觚形,或曰如杖,长丈二尺而无刃,主于击。”
也有文献说,殳是一种有砸击和刺杀两种功能的有刃兵器。
古代战车
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丐抽殳而下……扶伏而击之,折轸。”轸,即车轸,古代指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能把固定在车底部的车轸击折,可见殳是一种带有金属器头的重兵器。所以先秦典籍《六韬·军用篇》有“方首铁棓” “重十二斤”的记载,棓,读作bàng(音同“棒”),本意指棍棒,这里是指方形铁头的殳。
另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楚王急召太子……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这里是说廷理(古代官名)用殳刺戮太子的马,并破坏了他的车驾。
还有文献说,殳是一种仪仗礼器。
如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殳,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 前驱之器,是说古代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秦始皇兵马俑
《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殳仗左右厢千人,厢别二百五十人执殳,二百五十人执叉。”这是一种执殳拱卫国君的传统仪仗形式。
上一篇:三角形的外心是什么的交点-三角形的外心是什么线的交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