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连二亚硫酸钠_连二亚硫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荆州,简牍,文物连二亚硫酸钠_连二亚硫酸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连二亚硫酸钠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连二亚硫酸钠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西藏山南桦树皮档案进行实体显微清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赵阳
阅读提要
6月11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受国家文物局邀请,参加“科技支撑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此前的5月25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现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共建牙骨角器文物保护实验室达成协议。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主力之一,参与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20多根象牙发掘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中。
作为全国著名文物保护单位,荆州文保中心常年源源不断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众多“国宝级”文物在这里得以“延年益寿”甚至“复活”。
创新的脱色技术
让 万余枚竹简“开口说话”
在蔡伦发明纸张之前,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让竹简“开口说话”,重现历史,使其成为“历史讲解员”,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员面临的一道坎。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国内简牍修复界顶级“大咖”。“被封存在地下数千年的简牍出土后会瞬间氧化变黑,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条木片。”方北松介绍,出土于南方的简牍常常被泥水包裹,经历地下水浸泡,本体糟朽,轻轻一碰就可能毁灭。
6月1日,在荆州文保中心简牍修复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一些竹简脱色。在方北松记忆中,湘西里耶秦简的保护与修复可谓惊心动魄。
秦王朝历史短暂,正史中关于它的文献记载非常匮乏,此前全国发现秦简牍总数不超过4000枚。2002年考古人员在湘西里耶发现3.6万枚字简,里耶简牍被迅速定为一级国宝。然而当大量简牍被运上地面,墨迹和氧化发黑的简面混在一起,字迹也很难看清。长期地下水浸泡,竹简糟朽,摸起来如海绵状。
不能让眼看到手的珍贵史料毁于一旦!如何在脱色的同时,又不破坏简牍的质地,确保墨迹保存完好?
方北松介绍,古代书写主要用的是碳粉,碳粉成分稳定,通过自身吸附力附着在竹简上。经过无数次试验,方北松找到一种叫连二亚硫酸钠的新型脱色材料,可以还原竹简颜色,又不会破坏墨迹。
脱色之后还要脱水。方北松又独创一套饱水简牍脱水法,“如果直接去掉竹简水分,很可能使其坍缩甚至断裂,用乙醇—十六醇置换填充,可有效防止简牍失水变形。”
经过清洗、脱色、脱水,简牍恢复真容,字迹清晰再现。处理后,工作人员用红外扫描仪扫描、存档,全部用有机玻璃密封、编号,永久保存。湘西里耶秦简保护工作从2002年9月开始,至2006年9月结束。
方北松介绍,湘西里耶秦简修复历时5年,数量超7万枚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经过整整13年。修复后的简牍,让尘封2000多年的历史触手可及。
领先国际的生物发酵技术
让千年织物再现光华
记者走进荆州文保中心纺织品修复室,桌子上分区域平摊着正在修复的丝织品文物。它们来自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全国各地。
中国是丝绸故乡,织造历史数千年。荆州文保中心保护修复纺织品中,最具代表的是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绸荒帷。是我国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丝绸棺罩,出土时已粘连成一团“烂泥”。
出土丝织品在所有文物保护中难度最大,它为蛋白质纤维织物,埋藏地下两千多年后大多腐烂变质,即便幸存下来,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稍加触碰就会“灰飞烟灭”。
2007年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荒帷,共有四层,3号荒帷铺展面积最大,达45平方米,1号荒帷最为精美,由鸟兽几何纹锦作缘、绢地乘云绣制成,锦绣合一,奢华无比。如何保护修复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馈赠?文保中心研究员吴顺清苦心研究多年,研发出一种微生物发酵提取液,让微生物“吃”掉丝织物里有害物质,包括霉斑、结晶盐等,不会破坏丝织物本身。
花费3年多时间,沉睡数千年的丝织品重现生机,通过生物化学保护技术进行清洗、加固、修补,恢复原有光泽度和外观,黄底丝绸上褐色凤鸟栩栩如生,最大限度还原出当年的富丽明艳。
吴顺清团队研发的生物技术,在业界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纺织品保护研究部的墙上,至今仍挂着3号荒帏修复前后对比照片。“文物可以像现代纺织品一样触摸、拿起、折叠。”
成熟的脱水技术
让漆木器“延年益寿”
荆州文保中心和荆州博物馆比邻。博物馆里,色泽鲜艳的各种木漆器光彩夺目。小到漆盘,大到镇墓兽,令人惊叹。镇馆之宝,便是虎座鸟架鼓,器型之大、工艺之美,十分罕见。“它是陪葬品,也是乐器,更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说,修复这件国宝,花了5年时间。
2000年天星观2号墓被迫抢救发掘,虎座鸟架鼓已“惨不忍睹”。“有些地方花纹脱落,黑黢黢的,一只凤嘴掉了,翅膀也断了。”吴顺清回忆。
文博界有个说法:“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南方地下水位高,竹木漆器长期泡在水中,才能保持万年不腐。但是饱水状态的漆器出土之后,十分脆弱,手一捏就是一个窝,如果不做脱水处理,很快就会脱皮开裂、收缩变形,失去文物价值。
如何突破漆木器文物修复技术?
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的吴顺清在前人研发基础上,创新使用复合乙二醛脱水技术,使漆器出土脱水后基本保持文物原有形状和颜色,较其他脱水方法更便于长期保存。
这一修复技术突破引得国内文保界关注,日渐成为全国公认的木漆器脱水成熟技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全国各地出土木漆器类文物6000余件均采用这种脱水技术。
在全国建立七大工作站
弥补文保力量不足
文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和文保科研力量严重不足,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矛盾之一。
2009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率先在全国建立文物保护工作站,先后在四川成都、湖南长沙、江苏扬州、安徽合肥、山东济南、甘肃兰州、江西海昏侯等地建立7个工作站,推广技术,培养人才,推进文物保护行业发展。
5月下旬,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现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共建牙骨角器文物保护实验室达成协议。前不久,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作为主力之一,参与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20多根象牙发掘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中。
方北松介绍,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文物保护中心,全国70%以上的饱水简牍、60%已保护的出土饱水木漆器都是由荆州文保中心修复。世界领先的出土丝织品生物保护技术,全国领先的出土竹木简牍、木漆器保护技术,成为荆州文保中心“三大法宝”。
据统计,文保中心已累计为国内24个省市12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00项,完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北京老山汉墓、河南长台关楚墓等文物抢救项目,使6000多件木漆器、13万枚竹木简牍、500多件纺织品得以“重见天日”。
上一篇:姚檀栋-姚檀栋简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