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解释
毛主席,韶山,湘潭(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解释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人浮于事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950年9月,湖南湘潭市建中合作猪鬃厂会计郭梓材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毛主席的回信,这封信他是日盼夜盼,然而当他看清回信内容时,宛如一盆凉水灌头,回信言简意赅,归纳成四个字就是“不要来京”。
郭梓材一脸失望,我和主席可是从小玩到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军,当年主席闹革命的时候我还资助过的。
郭梓材心里很不舒服:这点忙都不肯帮,难道主席真的忘了我们的交情了吗?
郭梓材是谁,一个猪鬃厂的会记怎么会和毛主席有交集和交情?
郭梓材和毛泽东是韶山老乡,郭家在当地开设了福寿全南货店,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因经营米和猪牛生意,与郭梓材的父亲郭石桥生意上有不少来往,两家关系格外的好,郭梓材和毛泽东自小相识。
郭梓材家在韶山井湾里,算当地的富户,本地的私塾学堂也设在郭家的堂屋。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的私塾读书,与比自己小3岁的郭梓材成了同班同学。
郭父送郭梓材进私塾读书的目的是识文断字,接过家业,并无其他厚望像读出黄金屋,读出颜如玉之类。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也是这般打算,但毛泽东读书入迷,田头垄上、饭前饭后手不释卷,毛贻昌是越看越生气,窝了一肚子的火,这会耽误多少农活啊。
加上毛泽东不想重复先辈的路,做个井底之蛙。为此,父子二人争吵不休,于是读书期间,毛泽东干脆寄宿郭家,与郭梓材睡同一张炕。
郭母怜惜毛泽东小小年纪一人在外,对他照顾有加,经常帮他梳理辫子,这让毛泽东心怀感激。
1952年,毛泽东当年的老师李漱清从韶山来到北京,毛泽东还向他询问井湾里郭家的近况。可见,毛泽东对于郭家的感情。
在井湾里读私塾期间,毛泽东年纪本身就比郭梓材大,加上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对先生的功课是轻而易举,在其他人还在摇头晃脑苦读时,他已经完成功课,夹在课本中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薛刚反唐》《红楼梦》了。
放学后毛泽东就给大家讲名著中的故事,领着他们一起玩,屹然的孩子王,郭梓材对毛泽东的佩服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转变为信赖,再到后面的言听计从。
结伴而行,冲出韶山
读的书越多,毛泽东对外面的世界愈发向往。1910年,再也按捺不住的毛泽东决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动用所有长辈、亲朋和好友说动父亲,同意了他外出求学。
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郭梓材后,郭梓材要求同往,郭父对郭梓材没有阻拦,于是两人结伴一块到湘潭县去报考昭潭高等小学堂。
结果,比毛泽东小3岁的郭梓材考上了,毛泽东却意外“落榜”,不是毛泽东入学考试的成绩不行,而是当时毛泽东已经17岁,超龄了,所以没有被录取。
哭笑不得的毛泽东,无奈之下,在表兄文运昌的鼓动下,成功报考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自此毛泽东达成了离开韶山冲的愿望,也开始了他伟大且传奇的一生。
郭梓材在昭潭高等小学堂按部就班,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如饥似渴,接触了西学、哲学、自然科学,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知道了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八年苦战,始获胜利”, 知悉了天赋人权及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的“路易必须,因为祖国必须生”,心生向往,他说:“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人物”。
虽然不在同一个学堂,但闲暇之际,两人经常结伴游玩。1911年,毛泽东准备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继续深造,他询问郭梓材是否一同前往。
郭梓材沉默后对毛泽东说:“以我的成绩铁定是考不上的,我不打算继续读了,完成今年学业就回家帮衬。”
投笔从戎,一起扛枪
毛泽东告别郭梓材,到长沙求学。长沙远非湘潭可比,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被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深深吸引,被黄兴在广州的起事(黄花岗起义)深深震撼……
他写信告诉郭梓材,外面的世界、革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自己立志救国的想法。郭梓材回信说他已经回到井湾里,生活很枯燥,不知道该干什么。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异常兴奋,毅然剪掉辫子,决定投笔从戎,他觉得郭梓材应该走出来拥抱变革,否则太可惜,于是专程回到井湾里劝说郭梓材同他一块参军。
当时正值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郭梓材也有所耳闻,虽然他对打仗、革命什么的不感兴趣,但他相信毛泽东,毅然决定与毛泽东一块去参军。
两人整装待发,准备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还没走出韶关冲,革命的大火就烧到了长沙,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
既然都是革命军,何必舍近求远,毛泽东和郭梓材就近加入了长沙革命军。
郭梓材年级小只有15岁编入学生兵,负责宣传、后勤等,毛泽东编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按正常士兵标准进行军事训练,每月可领军饷七块大洋。
毛泽东一边训练,一边不忘读书学习,他的饷银基本上都是用来购买书报,月底没钱时吃喝就靠郭梓材。
郭梓材则把每月剩下的饷银存下来,准备服完兵役回家购置资产,娶妻生子,老婆娃娃热炕头,他没有太多追求。
在军队,毛泽东虽然只是个列兵,但他识文断字,知晓颇多,除了帮战友写家信,也向大家讲解报纸上的新闻和看法,所有人包括排长和班长在内都很尊重他,觉得他是有大学问的。
多年后的1950年夏天,毛主席就收到当年他在长沙革命军服役时的副班长的来信,毛泽东高兴地提笔给这位四十年前的革命战友回了信。
不久,毛泽东告诉郭梓材他准备退伍。郭梓材不解,毛泽东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且他还要复辟当皇帝,他不愿意为这样的人战斗。
至于将来,毛泽东准备继续求学,寻找救国之路,他问郭梓材的打算。
少年毛泽东成绩优异和满腹经纶,实力摆在那里,可有多种选择,想当兵就当兵,不想当兵就读书;
和他相比郭梓材可差了不少,掂量后,郭梓材选择继续服兵役,因为提前退伍的话他也只能回家种地。
于是从这里,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毛泽东转身就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接触并学习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郭梓材读过书,在部队做文职,避开了凶险的硝烟战场,平平安安,但他确实没有什么太多想法,也不善溜须拍马,未混得一官半职,1920年退伍后回到湘潭在本地的电灯公司工作。
再次相见,十年之后
郭梓材与毛泽东再一次相见已是10多年后的1925年。毛泽东已经结婚生子,郭梓材呢,还是光棍一个。
1925年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以“养病”为名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这是毛泽东领导和组织农民革命的第一次实践。
那时的中共中央重心在城市和工人运动,对农民运动重视不够。
郭梓材对土地革命不是太懂,且他家也非贫农,但他相信毛泽东,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无条件的支持毛泽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