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墒怎么读-熵怎么读
场院,碌碡,谷子墒怎么读-熵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墒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墒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砘”是常见农具,其字从石,从屯,屯兼表义。从屯取义的字在表器物时,就没有一个苗条的,囤、饨、鲀等,都是粗巴轮墩、圆滚滚的样子,砘也不例外,是短而粗胖的圆柱形石制农具。
光砘
在黄县农村,用于场院上的砘有两种,一种是“光砘”,就是表面光滑的砘。每年麦收之前,都要先弄场院(主要用于脱粒和晒麦儿,秋收之前也要弄场院,但面积要小得多),把表层的土翻起砸碎,扬上麦糠泼上水,然后拉着光砘把场院轧平,这称为“磙场院”。
磙场院
砘一头粗一头细,两端各凿一圆洞装木轴,以此连接在“砘挂儿”上,砘挂儿是木头做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砘挂儿改用细铁棍屈成,直接卡在两端的洞槽内,拉的时候大头在外,小头在里,作圆周运动。
王砘
另一种是表面有槽沟的砘(多为七道凹槽,七道凸槽,横截面像齿轮一样),称为“王砘”,多用于小麦、谷子、高粱、黍子及豆类作物脱粒,这称为“打场”。
打场
打场要趁中午头太阳最毒的时候打,一般是弄头驴或骡,戴上笼嘴和粪兜,后面拖着好几个王砘在转圈。光砘表面光滑,拉起来阻力小,所以个头大,王砘表面起棱,拉起来阻力大,所以王砘一般个头要比光砘小。光砘大的足有二百多斤,农村的小伙子比试谁的力气大,经常是看谁扛着光砘走得远。
夯
把光砘小头朝下用木架子固定好,也可以四个人抬着打夯用,过去地面不铺砖不抹水泥,都是打好地基后这样一点点把屋里的暄土夯实。
谷子为五谷之长(粟、豆、黍、麦、稻),有较强的抗旱、耐瘠,在缺雨少水的北方地区种植广泛,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籽实耐贮藏,久放不坏,是备战备荒的最佳选择。谷子去壳脱皮后为小米,由于小米不需精制,保存了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很高,用小米蒸出的米饭称为“小米干饭”,生孩子坐月儿更是离不开小米稀饭加红糖。黄县地区多种春谷,春季干旱多风,谷子播种时,地表蒸腾大,加之土地粗糙、土块较多、空隙较大,往往容易造成失墒,影响发芽出苗。为使谷子早发芽、深扎根、出苗齐,要用到古老的镇压法,就是播种后把土压实一些,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中扩散,起到一定保墒作用。同时,镇压可使土粒紧密,形成无数毛细管,促使土壤中的水分顺着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层,起到提墒作用。
镇压有三种方法,一是躟谷法。播种后找一些老头,背搭着手,顺着垄沟,前后脚紧挨着一边挪动脚步一边踩踏,这在古代称为“躟谷”。看上去挺诗情画意的,但效率太低,一天下来,老头也累得够呛。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砘车
砘车
二是砘车法。元王祯《农书·耒耜门》:“砘车,石砣也。以木轴架砣为轮,故名砘车。两砣用一牛,四砣两牛力也。錾石为圆,径可尺许,窍其中以受机括,畜力挽之,随耧种所过沟垄碾之,使种土相著,易为生发。然亦看土脉干湿何如,用有迟速也。古农法云:耧种后用挞,则垄满土实也。又有种人足踢垄底,各是一法。今砘车转碾沟垄特速,此后人所创,尤简当也。诗云:以砘为车古未闻,字因义取石从屯。斫成璧月云根老,动殷春雷陆地喧。势借机衡圆转力,辙循种土发生原。田头已碾农夫说,沟垄苗深谷易蕃。”清代王象晋《广群芳谱·谷谱·种谷》:“种后,旋以石砘砘,令土坚,则苗出旺相。”(“旺相”一词黄县话仍在用,比如:这棵柿儿树长嘞不旺相。“相”轻声减音,“iang”读作“ing”,“闺娘”“脊梁”也是这样读的。)“砘车”黄县话称为“轱轮儿”,多为双轮(如果是三脚耧,则需配套三轮砘车),耧车开沟播种在前,砘车轮距和播种行距相同,随后镇压。
小砘儿
三是小砘儿法。砘车效率高,但比较笨重,尤其是山塂地,搬上搬下极为不便,后来便发展出一种轻便的砘,黄县话称为“小砘儿”,只有十几斤,两头尖尖中间粗,形如橄榄(有的中间还要起一拃宽的脊,这样镇压效果更好),挂上砘挂儿由人拖曳着一行一行镇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描绘了北方农具“驴石”:“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这里所说的“驴石”主要用于种植小麦后进行镇压,应该和砘车差不多。黄县有的地方给小砘儿也叫“麦畦儿砘”,种完麦子后也可以用小砘儿镇压。
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编的《改并四声篇海》引《搜真玉镜》:“砘,碌碡也,种田具也。”则“砘”与“碌碡(liùzhou)”同义。但在现代汉语中两者却有区别,《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砘”的释义:播种覆土以后用来镇压的石磙子。“碌碡”释为:一种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也叫石磙。潍坊一带把王砘称为“碌碡”,把光砘称为“光碌碡”,用来镇压的小砘儿称为“砘谷辘子”,场院用的和镇压用的名称也不一样。黄县话则将二者统称为“砘”,应该是起源于金代的更古老的叫法。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