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龂怎么读_窨怎么读
安化,先生,诗抄龂怎么读_窨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龂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龂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默庵先生遗像
再版《默庵诗存》
《默庵诗存》是我们县内从清末民初保留下来的一部私人创作。我在阅读中虽然遇到的文字和典故障碍颇多,但总算是断断续续读完了。俗语说,开卷有益,偶然之间的收获也还不少。
《默庵诗存》中有一首《癸亥七十自寿并示家人成一百四十韵》的五言古体长诗,叙述了他的整个身世,从中获知了默庵先生的生平简历。他是本县羊角塘人,生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1860年发蒙入乡塾,到15岁时熟读四书五经。1884年参加院试中秀才,获第一名;1887年经考试补廪捐贡,经考核举孝廉方正;1888年-1895年,游学岳麓书院和两湖书院。期间,两次参加乡试落榜,曾回乡主修夏氏族谱,历时两年。1902年重回武汉谋职,因不合己意而归。1903-1914年,先后担任培英堂高小教师、校长,省垣忠裔中学、江西安福高小、驻省湘西、西路学校、亚新学校、益阳各中小学、本省优级师范教师,安化第二高等小学(原滨资学院)校长。1915年-1919年,任安化县劝学所总董(即劝学所所长)。1919年开始编辑《安化诗抄》。1920年卸职归里。1928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夏默庵先生的一生没有摆脱封建社会一般文人的命运,经历了求学、投考、落第三个阶段。其弟夏德润(幼安)在序言中说:“先生当清季,以诸生困举场二十年,又十余年清亡,年已垂六十”,其意是说,夏默庵先生在六十岁以前的主要经历基本是在科举考场中砥砺磋磨,清末民初才正式专心于教育工作,却垂垂老矣!
读完《默庵诗存》,获知他生不逢时。他生活在清廷任人宰割、忍辱求和、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时代,是中国近史上最动荡、最衰弱、最黑暗、最屈辱的时代。比如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日本派兵侵占台湾;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912年的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护法战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等。
默庵先生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代表作有《无题诗》:“河山一局为樗蒲,知道中原板荡无。民怨起于屠狗辈,官邪成自牧猪奴。家无积蓄休查酒,邑有流亡孰绘图。闲坐小窗尤未已,偶翻文苑读潜夫”。有《前清杂记诗》的第二十二首:“魏绛和戎未可疵,中华势已不能支。东邻本有兼并志,试看全权被刺时。”;《民国杂记诗》第十九首:“世乱年荒事事非,问君冤共悲唏。消除内乱功难没,更有何人劝赈饥。”。《无题诗》的意思是:国事已成了一盘近似游戏的棋局,社会政治黑暗,人民痛苦,动荡不安;民乱与官邪是因为执政者是屠狗之辈或者赌徒(牧猪奴);老百姓家无存粮,当官的不必下来查煮酒、行敲诈,城乡都有流亡的人群或饿殍有谁来关注!我闲坐小窗之下悲情难已,偶然地翻开《后汉书》隐者王符著的《潜夫论》,抒发心中的不满和愤慨。
后面两首诗,一是写的是1995年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他借用晋国的魏绛劝晋悼公与戎敌求和的典故,揭示当时日本早有并吞中国之心,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因为国力衰败,不能把罪责完全责怪于李鸿章;民国杂记第二十九首是缅怀夏山的诗,夏山是羊角塘人,追随革命,与当地土豪劣绅针锋相对,遭到财主恶霸的疾恨,雇请凶手将其暗杀。在上述诗作中,夏默庵先生关心国事,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打开《默庵诗存》第三页,有一副默庵先生的遗像,摄于民国甲子(1924)年,时年七十岁,他自题一首诗附于背面:“自童而冠,其色愔愔。自壮而艾,其气森森。日月几何,而老骎骎。鬓眉未改,湛然霜雪之交侵。噫嘻,汝之貌已数变矣,而幸未变其心。”其诗的大意是:我从童年到青年,其样子悦色和颜。从壮年到艾年(50岁),样子端庄严肃,浩气凛然。一生的时间太短啊,象快马疾驰,一晃老了!我的鬓眉被霜雪交侵,很清楚地染成了白色。哎吔,容貌虽然已有多次变化,但庆幸那颗心呀,一直没有变!
默庵先生的这个自我表白,表现了他一生的操守与坚持,儒学思想在他的头脑里已经深根蒂固,他“守善道”,任何世俗的变化也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始终坚守青松般的操守和竹节般的风骨。
先看他的一首小诗,即《前清杂记诗》第四十三首:“人间名利岂无心,按剑投珠日正阴。早慕关西清白吏,敢于贫受四知金。”诗意是人处在世间不可能没有一点名利之心,但如果以明月之珠暗投在你面前的道路上,却没有不按剑而斜视的。我早就钦慕东汉关西杨震的清廉品质,我哪里能因为贫穷而接受别人的贿赂!诗后还有一段注释:宣统元年正月,村子里有一个人被人诬陷,先生为他写一篇辩状,那个人送给他一笔酬金,先生拒收,且怒而斥之。
另外,默庵先生有多首诗写他“求职”的经历,若干标题或注释都写了“不合而归”四个字。“不合而归”就是“道不合,不相与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武汉的梁师节庵太守是默庵先生的好朋友,也给他安排了工作,因为道不合,也辞职回了家。他有诗云:“此骨非谐俗,焉能变骳骫(píwuí骨头弯曲状)。绝交岂恶声,行矣不滰米(jiàng,将泡过的米滤干)”。诗句的意思是:此骨头与世俗不能和协,怎么也不能使它变得弯曲。君子绝交岂能说人家的坏话?还是回去吧,不要去把泡过的米滤干了!默庵先生以陶渊明自比,我认为比陶渊明的傲骨还硬几分。
我反复阅读了《默庵诗存》原版的《序言》和《跋》。《序言》是他的弟弟德润所写,其中有一段叙述:“时学说日益坏,自任本邑学务,与山西宗圣会人相讨论,往复龂龂(读yín,和悦而能尽言之貌)种教之事,无虑数万言。由是三湘之外,四海之内,多知先生为道德中人。”这“数万言”即是默庵先生对当时教育的论述,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可惜没有传世,但从理论上反映出他对教育的贡献。
他桃李满天下,原版《跋》的作者邓寿荃便是他的门生,对默庵先生感恩载德,表现出诚挚的热爱与敬佩。他称赞默庵先生“耆年硕学,著述颇丰,时罕甚匹”,并具体介绍了默庵先生编辑《安化诗抄》与编印《默庵诗存》的有关情况。
《默庵诗存》中有几首写编辑《安化诗抄》的诗,如《民国杂记诗》第二十首:“浮江东下汉阳西,荒草连天望欲迷。江上岿然孤馆在,壁间犹认卅年题。”有注释为“记甲子(1924)为筹印安化诗抄事,重赴湖北鹦鹉洲,寓二都宾馆。”第二十三首:“漫漫沧海四横流,国学沉沦大可忧。手定丛抄初付梓,九乡文献祝千秋。”亦有注释:“记(1925年)七月初诗抄始印成也。”此时默庵先生已年逾七十。真如序言所说:“先生独矻矻穷山,经营撰箸,其用心亦甚劳 矣!”
《安化诗抄》开始编撰于安化劝学所任期内,至书印成历经七载寒暑,精选了安化清末民初时贤的作品,历史空前,居功至伟!
至于《默庵诗存》的印刷颇费周折。原稿共四卷,前二卷由默庵先生好友陈鄂鲁编辑,后二卷由其弟夏润德编辑,印刷《安化诗抄》时默庵先生不同意同时印刷出版,原因是自己缺钱,也不同意擅用印刷《安化诗抄》的经费,认为那些钱来源于公私捐助,不能假公济私。邓寿荃认为既要有《安化诗抄》,也不能缺老师的《默庵诗存》,便甘愿出资作为《默庵诗存》印刷的全部费用,才得以把《默庵诗存》附在《安化诗抄》的后面同时出版问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