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细鳞鱼(四川溪水里的细鳞鱼)
黑龙江,鱼类,大麻哈鱼细鳞鱼(四川溪水里的细鳞鱼)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17、拟赤梢鱼
图17 拟赤梢鱼
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俗称红尾巴梢、尖嘴或鸭罗,分布于黑龙江及其附属湖泊中。体细长侧扁,背部隆起,头细长且尖,口小,背部灰绿色,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腹鳍、臀鳍和尾鳍的下叶鲜红色,胸鳍灰黄色。产量不高,因外形、颜色略似蒙古鲌(拟赤梢鱼的尾鳍分叉明显比蒙古鲌浅),在渔获物处理时常混同为一类。
18、三块鱼图18 三块鱼
三块鱼/Tribolodon brandti,俗称滩头鱼,鲤科唯一海水鱼,繁殖期洄游至绥芬河、图们江等淡水水域。体纺锤形,头部略呈三角形,成鱼呈现艳丽的婚姻色,体侧有2条橘红色纹带,唇部和鱼鳍亦呈红色。溯河时期不同,体色亦有不同,第一批纹带色彩浓艳,最为煊赫,称金滩头,第二、三批则分别叫银滩头、黑滩头。味美,为绥芬河主要捕捞鱼类。
19、犬首鮈图19.1 犬首鮈
图19.2 疑似大头鮈
犬首鮈/Gobio cynocephalus,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和嫩江等水域。体长侧扁,吻较尖,鼻孔前方凹陷;口下位,口角须一对;头背部黑色,背部和体侧灰黑色,体侧有8-9个黑斑点,背部有6-7个较暗的黑斑点。在鮈类属于个体较大者,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俗语中将其和大头鮈/G. macrocephalus等近缘种统称为“沙姑鲈子”。
20、棒花鱼图20 棒花鱼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俗称爬虎鱼、花里棒子,分布于我国东部各水系,南至珠江北至黑龙江皆产。小型鱼类,长不过10厘米。体稍长粗壮,口下位,呈马蹄形,有口角须一对,吻部向前突出,背部和体侧棕色或黄褐色,具黑色斑点及大斑块,雄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个体太小,无经济价值,实在想吃的话,据说味道也不错......
21、麦穗鱼图21 麦穗鱼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俗称“麦穗子”,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甘肃,此区域内几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其踪迹。体细长稍侧扁,体背侧银灰色,腹侧灰白。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明显之追星,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个体小,没有人穷凶极恶到吃麦穗鱼的程度,大多作为家禽饲料。
22、泥鳅图22 泥鳅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泥勒钩子,全国广布。体长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须5对;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肉质细腻,号称“水中人参”。另有黑龙江泥鳅/M. mohoity、北方泥鳅/M. bipartitus等近缘种,都是灰不溜秋滑不留手的德行,外行难以辨识,不提也罢。
23、须鳅图23.1 董氏须鳅
图23.2 疑似直隶须鳅
须鳅/Barbatula toni,又名董氏须鳅,俗名扁担钩或河石榴鱼,黑龙江各水系均有分布。体长,头与胸下方平扁;口下位,口裂弧形,须三对;体灰棕或褐色,具多数黑色斑纹。p.s. 须鳅属分类复杂,争议颇多,东北还有北方须鳅/B. nuda、吉林须鳅/B. kirinensis、直隶须鳅/B. pechiliensis等种,外观差相仿佛,民间不加区分,故不赘述。
24、花斑副沙鳅图24 花斑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俗名花豆角鱼,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体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13一15条深褐横斑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只有多行褐色斑点组成的纵纹。我国特有鱼类,肉味鲜美,颜值上佳,经济价值较高,但天然产量很少,已有规模化人工养殖。p.s.《黑龙江鱼类》收录“东北薄鳅”,疑即本种。
25、土鲇图25 土鲇
土鲇/Silurus asotus,俗称鲶鱼球子,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成鱼须2对,上颌须长,下颌须较短。黑省主要捕捞鱼类,产量较高,夏季产卵后的土鲇尤为贪食,常于傍晚在江滩觅食,最宜下夜钩捕之。东北民谚曰“鲶鱼炖茄子,撑老爷子”,足见其深受群众喜爱。
26、怀头鲇图26.1 怀头鲇
图26.2 怀头鲇
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又名黑龙江六须鲇,俗名怀头、怀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有分布,东北地区淡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体长,尾头侧扁,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暗色斑块,腹部白色。外观和土鲶近似,但本种个头硕大,据说能长到100厘米以上,且有须3对,成体土鲶是2对。
27、乌苏里拟鲿图27 乌苏里拟鲿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曾用名乌苏里鮠,俗名牛尾巴,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珠江等水域,洪泽湖、太湖也有。体长,吻钝圆,外形略似牛尾巴,体背侧灰黄色,上部深于下部,腹部白色。据说此鱼出了黑龙江不值钱,南方还有人拿来冒充野生黄颡鱼出售。
28、圆尾斗鱼图28 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俗称扑了鱼、江兔鱼,过去在黑省也曾叫太平鱼,珠江至黑龙江均产。体侧扁,呈长椭圆形,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尾鳍圆形;体侧暗褐色或暗灰色,有不明显黑色横带数条,雄鱼常比雌鱼体色鲜艳,背鳍和臀鳍后部鳍条更为飘逸美观,生善斗,故名“斗鱼”,养着玩玩还不错,不比叉尾斗鱼逊色多少。
29、江鳕图29 江鳕
江鳕/Lota lota,产于黑龙江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头大扁平略似鲶鱼,夏季常游至山间溪流避暑,故名“山鲶鱼”。体色变化很大,暗褐色或灰褐色,秋季灰绿色,体侧和鳍上常有许多不规则的黑黄斑。珍贵经济鱼类,尤以其肥大的肝脏和雄鱼精巢的味美而著称,鱼肉褒贬不一,《黑龙江鱼类》书中明表:其肝脏味美食佳。可是肉质不鲜美,不受欢迎......
30、乌鳢图30 乌鳢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又名乌鱼、黑鱼或才鱼,东北俗名“黑鱼棒子”,分布于中国各大小水系,唯新疆西藏未见报导。体呈长棒状,头部扁平,体色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体侧有明显黑色条纹,头部有三对向后伸出的条纹。鱼肉细嫩厚实,通常处理成鱼段或鱼片后烹调,本砖家唯一一次吃淡水鱼刺身即出自此鱼,“生吃才鱼片”。
31、黑斑狗鱼图31 黑斑狗鱼
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俗称狗鱼棒子,高纬度寒冷地区水域的特产鱼类,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数量较多。体延长如筒状,头前部扁平,吻似鸭嘴(也叫鸭鱼),背部青铜色,散布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一般体长在600 毫米左右,体重在1-2公斤之间,最大个体体重达16公斤以上。肉食凶猛鱼类,且贪吃成,实属水中饕餮,对渔业有一定危害。
32、七鳃鳗图32 日本七鳃鳗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现在改叫东亚叉牙七鳃鳗/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俗称七星子,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体呈圆柱形,光滑无鳞,头两侧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睛排成一行共8个点,又称八目鳗。民间传说七鳃鳗有毒不可食,其实是假语村言,完全不必理会。此物不但能吃,而且很好吃,日韩尤嗜之。
OK,加上最后似鱼非鱼的七鳃鳗,黑龙江“三十二杂鱼”凑齐,虽然距离民谚中“七十二杂鱼”尚有四十之遥,但个人认为较重要的种类差不多都涵盖在内了。就这样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