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点水一个立一个口念什么字)-三点水一个玉一个口
成语,汉字,东亚(三点水一个立一个口念什么字)-三点水一个玉一个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三点水一个立一个口念什么字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三点水一个立一个口念什么字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汉语中的成语是多姿多彩的,成语是经过使用人群在使用过程中总结、锤炼而成,它用字简洁有序,形象生动活泼,有着无限的语言表达力和形象感染力。成语不单单可以使语言交流变得方便,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发展。
杨渡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年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了《成语解字》一书,该书作者杨渡、冯翊纲都来自中国台湾地区。杨渡本人就是诗人、作家和媒体人,还曾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他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飘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2016年推出的简体中文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在台湾发现历史》被评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十大好书”。
同大部头的“成语辞典”类辞书不同,《成语解字》的汇编显得轻骑独进。该书选取一百多个汉字,述其产生、演化、意义、用法以及延伸的成语故事,分为数字篇、五行篇、时间篇、天文气象篇、地理篇、植物篇、动物篇、方位篇、体貌篇、五感篇、人生篇、情感篇,呈现出汉字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一个单独的字因成语有了丰富的表情,成语则因历史典故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近日该书作者杨渡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电话专访。在他看来,汉字有两大特,是其他文字所无:第一,它是现今仍被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其他象形文字如埃及、玛雅都只存文献研究功能,不再被使用。如此长时期的文字发展史,让汉字源流不仅有文字学的意义,更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值得做更深的探究;第二,汉字是具有艺术的文字,这点独一无二。汉字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家可以用自成风格的文字书写所思所想,呈现人格风骨。这种绵延千年的书法艺术,确是汉字最独特、最微妙之处。其他文字皆无。
《成语解字》书封
“《成语解字》是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的‘衍生品’”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下《成语解字》的成书缘起?
杨渡:2010年的时候,两岸要合编《中华语文大辞典》,这也是两岸首度合作来编大辞典,在文化上是一件大事。那个时候我在“中华文化总会”,协会会长是马英九。大陆那边我是找到了国台办的李维一先生来协助,他联络了教育部,教育部由一个副部长来牵头。我们在编大辞典的过程中衍生出很多故事,《成语解字》实际上就是衍生出来的故事之一。
那时候全世界都有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在编词典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一些两岸语文上的差异。差异有很多方面,有的是社会生活的,比如说“土豆”在台湾是指花生米,在大陆是指马铃薯。还有很多词语看似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比如说“地道”,声音轻重不同,意思也不同。我们就找各种媒体、各种报纸,把两岸常用的词选出来,然后开始对照编辞典。
编写过程做了6年多,大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新的网络用语要不要收进来?大家商定的标准是,要不要收入辞典就要看这个词有没有一个长期的影响,因为很多字眼虽然在一段时间用的很多,但随即就消失了,或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使用(那就不收录进来)。这个课题,不只是中文辞典这样,英文辞典也会遇到。
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原来以为两岸会有歧义的词语,结果都通用起来了,比如说像“小三”,像“呛声”,因为网络上互通的关系,很多就通用起来了。这是很微妙的,因为我们刚开始编的时候有百分之二十几是有歧义的,后来降到了百分之十几。我们就发现原来两岸在词语上面的使用,特别是生活词语上特别容易趋同,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澎湃新闻:全球步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时代出现了很多新语汇。比如大陆新近的网络成语就有“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同理在中国台湾,有没有一些新兴的网络成语在年轻人群当中出现?
杨渡:台湾地区在编词典的时候,也面对了很多这样的新的课题,我们当时就列出来,说到底要不要选进去这,因为新的词语出现了,新的用法也出现了,甚至是电子游戏里面出现的“成语”。我认为这些新的词语到底要不要收,如果是在小众范围内的就先不收,如果进入了大的报纸或者是媒体,成为了一个大众共同的认知,我们再收进来。那些在小众层面使用的词语,可能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有可能现在收进了词典,未来也不具有参考意义。这样的新型语言等一等再做观察也没有关系。但并不是说现在不流行了,我们就不去收录,比如在大陆以前会用到粮票,现在不用了,那到底要不要给它记录下来?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因为未来研究历史看到一些书籍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如果不收录不去解释的话,未来的人们可能就再也看不懂了,不知道是什么意义。
澎湃新闻:你刚才提到两岸在生活词语上特别容易趋同,其间的原因能否具体解说下?
杨渡:两岸之间这种语言的互通,特别是通俗文化上的互通,对于年轻人来讲太容易了。因为他们都会看彼此的娱乐节目,台湾这边的年轻人会看大陆的明星选秀节目,然后会通过抖音去唱大陆现在的流行歌曲。大陆的年轻人看繁体字也不会有问题,就有大陆朋友告诉我十几、二十几年前他们在KTV唱歌,歌名歌词一般都是繁体字的,边看边唱很多(繁体)字就这样认识了。我认为年轻人现在的接触语言的方式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澎湃新闻:回到编纂《中华语文大辞典》过程中,通过你的比较、观察,这本辞书的问世还有哪些意义?
杨渡: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很自然就会意识到,大家应该要考虑到如何去发扬汉字的美。汉字本身有它特殊的意义就在于中文,毕竟是现在全世界仅存的还在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全世界的三大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巴比伦的苏美尔文),其他两个都没有了。而且汉字作为一种线文字,从古到今的命脉是延续的,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字形也在演变,好像文字有它的生命,它的生命史是存在的。你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文化上的趣味,从而看到这个民族怎样去思考。
澎湃新闻:从文字看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能否举例说明?
杨渡:比如说望着天空的“望”字,这个字本来是一个人在土堆上,眼睛往上看,后来为了表示他是在看着一个东西,而不是在发呆,就加了一个“月”,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为一个“亡”,那个“亡”本身不是“亡”,而是像大臣的“臣”,是一个眼睛的符号。我觉得“望”这个字演变的历程是很有意思的,展示了文字和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有它的美感。
上一篇:孔子劝学翻译 孔子劝学字词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