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败家石_百家时评新浪博客原创文章
颐和园,光绪,乾隆败家石_百家时评新浪博客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巨石雕成的“清晏舫”
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还有一处引人入胜的奇石,便是石舫了。石舫原名清晏舫,关于清晏舫背后的故事更是几度波折,它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更是赋予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一定的政治文化色彩,同时又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中国传统园林中最独特的一种水上建筑便是舫,它的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与舟船极为相似,故称之为“舫”。这种舫式建筑不仅可以丰富园林中的景致,还可以供人们在舫内游玩宴饮,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其“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镌刻有砖雕装饰,整座石舫精巧华丽。
这座石舫建于清代乾隆时期,不过,乾隆皇帝建造这“石舫”的本意,并不单单是坐船畅游昆明湖,也不是因为对“舫”情有独钟,而是别有一番用意。从乾隆皇帝的大作《御制石舫记》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为建石舫,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雪棹烟蓬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告诫后人“水不能覆”,并喻示清王朝坚如磐石。遗憾的是,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里迢迢乘着坚船带着利炮而来的英法侵略者所焚毁。光绪十九年石舫重建时,按慈禧意图,原为古建筑形式的舫上舱楼改建成了西式舱楼,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观赏风景和饮宴的地方。
颐和园的这艘大石船不仅见证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证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洁、百姓拥护才是百世不移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兴旺的不朽基石。几经周折的颐和园“石舫”,时至今日,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处盛景,仍然傲立在昆明湖之上,成为颐和园内一大特色景观。
玉澜堂内觅“母子石”颐和园里还有两块石头,与清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两块石头被人称为“母子石”,位于玉澜堂内。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经两次劫难,被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后的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寝宫,就方位来看,玉澜堂东临上朝处理政事的仁寿殿,西北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后有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在玉澜堂正门外有一对守门的石头,高约2米,是极普通的两块岩石,左为钟乳石,右为角砾灰石,石体既无形又无纹理,质粗平淡毫无生气,但却是慈禧太后命人特意从静宜园(香山)移来的。此两块石头何以被慈禧老佛爷如此稀罕?自有一段曲折生动的故事在其间。
传说此二石绝非园林造景之置石,乃慈禧太后以“母子”之情为喻,告诫光绪所立的二石。光绪初登帝位时年仅5岁,慈禧借此垂帘听政,至光绪十三年皇帝亲政时,慈禧仍控制朝政,并握有任免大臣的权力。而光绪血气方刚,是一位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年,同时又受其师翁同龢的影响,想摆脱慈禧的控制。光绪二十一年,满清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国内外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的影响,欲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慈禧察觉此举后,惧怕变法推行会威胁她的统治地位,特意在光绪的寝宫门前设置了这两块石头,称之“母子石”,欲以母子之情牵制光绪,并明确告诫光绪不能摆脱她的控制。
189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朝廷官员分成了以光绪为首的变法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这场斗争波及朝廷内外及全国上下,而斗争的主要场所就在颐和园。光绪在多次听取改良派的意见并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上谕”,宣布变法的政治纲领,又陆续颁布数十道改革诏令,这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来说无疑是一颗重型炮弹。慈禧立即进行反击,用她的权术策划种种阴谋,于9月21日的清晨发动政变,发布“上谕”说光绪有病请太后再次“训政”。她废除了变法法令,下令逮捕康有为、谭嗣同等改良派,囚禁光绪于中南海的瀛台,后又转移到颐和园的玉澜堂。这时的玉澜堂已完全改了模样,前后左右修了砖墙,门口有太监站岗,封闭成一座监狱。光绪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御膳也一落千丈,“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
现在的玉澜堂已基本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但是为了使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留些实物,东西配殿的暗墙依然保持着原样,使这座古建筑更具有了其历史文化的韵味。“母子石”原封未动,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留给后人的思考。
相关链接历经风波的“青莲朵”青莲朵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清代帝王历经150余年创建和使用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所谓“园无石不秀”,圆明园的众多景观中不乏奇石的身影,这在乾隆御制诗中也有描述。乾隆御制诗多达5万余首,咏及圆明园者有2300多首,其中有不少咏赞奇石之作。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藻园五咏》中,便有咏“石”之作:“莫谓一拳小,请看九仞高。飞来舞鸾凤,卷去拥波涛。得受衣冠拜,谁能绳墨操。置之沧海上,端合架神鳌。”
可惜的是,如今历经浩劫的圆明园早已面目全非,园中的奇石也早已流落各处,其中有的或许有迹可循,有的却不知所终。曾存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的太湖石“青莲朵”,便是圆明园中的宝物之一。“青莲朵”横卧长度达2.2米,状如佛手,原为圆明园长春园茜园之旧物,为茜园八景之一,“青莲朵”也被称为“芙蓉石”,是南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今杭州)德寿宫内的原物,又称“德寿石”。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太子孝宗后,自称太上皇,命人改建宗阳宫为德寿宫后,移居在此颐养天年。高宗酷爱山水,宫内引水为池谓“小西湖”,叠石为山曰“飞来峰”,并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奇花佳木。德寿宫建成后规模宏大,由于高宗喜欢奇石,喜获此石后,高宗便把它安置在德寿宫内,更名为“德寿石”。
朝代更替到清代,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南巡时,遍访西湖名胜,行至德寿宫遗址时,看到那块矗立于杂草丛中的奇石,非常喜爱,当时的地方官看在眼里,领悟“圣意”,转年就将“德寿石”从杭州辇运到北京。那年正值圆明园长春园“茜园”修建完成,乾隆便将此石置于茜园太虚空院中,并御笔写下“青莲朵”三字,再题诗一首。
乾隆皇帝非常珍爱此石,曾多次为其赋诗,以纪其事。乾隆三十二年的诗中写道:“昔年德寿石,名曰青莲朵。梅枯石北来,惟余碑尚妥。德寿岂复存?久矣毁兵火。不禁兴废感,碑亦漫漶颇。因此为抚迹,驿致江之左。新碑临旧碑,那见梅石我?重摹置石侧,为结无缘果。”后又赋诗:“石过江来碑独在,江梅春到总依然。”赞颂青莲朵是“皇山峭透房山壮,兼美端堪傲米家”。
可惜时间到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奇石遗落在在残垣断壁中。1927年北洋建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将一部分圆明园中的太湖石移到中央公园保护起来,其中就有“青莲朵”,使这一南宋时期的宝物保存至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