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八阿哥胤祀_八阿哥胤禩福晋
康熙,雍正,太子八阿哥胤祀_八阿哥胤禩福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八阿哥胤祀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八阿哥胤祀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决定废黜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大阿哥胤褆非常激动,他向康熙说了一段话:
“胤礽所行卑?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
这段话出自《清史稿·诸王列传》,胤褆的意思是说:太子胤礽不得人心,之前有个叫张明德的道士曾说八弟胤禩有“大贵”之相。如果要杀胤礽的话,不必父皇出手,我来背负着恶名就行了。
胤褆的这番话,不仅让康熙对他大失所望,还让康熙对胤禩大为警觉。胤禩本来打算隐藏锋芒,结果不得不站到明处,从此,胤禩的“霉运”也接踵而来。
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分别是“魇镇事件”、“张明德事件”和“毙鹰事件”,这三件事,胤禩牵连了其中两件,是夺嫡的核心人物。由于受众多影视剧的影响,大家对胤禩的看法非常多样化。本文,笔者将以史料为依据,带大家了解真实的胤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避讳,把“胤”字改“允”,本文为了阅读方便,仍沿用诸皇子最初的名字。
一、“拼娘”无优势《清史稿·胤禩传》第一句是:
胤禩,圣祖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贝勒。
注意,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已经18岁。也就是说,胤禩18岁前的事迹并没有记载。不仅《清史稿》如此,诸如《清实录》等史料也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因此,胤禩少年时的境遇如何,也只能从侧面推测。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他的生母是良妃卫氏,根据《清列代后妃传稿》记载: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卫氏出身不高,他的父亲阿布鼐只是正黄旗的包衣奴才,职务是内管领。清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云:“内管领,即辛者库;辛者库,即内管领。”
也就是说,胤禩的外公阿布鼐出身于辛者库,辛者库在清朝较为出名,是专门为皇宫或贵族做苦役的。因此,胤禩的生母也是出身于辛者库的后妃。
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曾迁怒于胤禩,曾明确说过一句:
“其母亦微贱,宜别举。”(出自《清史稿》)
康熙的意思是说,胤禩的生母卑贱,大家不宜举荐他(为新太子)。
通过康熙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胤禩的生母良妃的出身的确不高,反过来说,因为生母出身低贱,甚至影响了胤禩在夺嫡中的优势。
对比康熙后宫中的诸位嫔妃,很容易发现,康熙并不喜欢胤禩的生母卫氏。举个例子,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生下雍正之后,第二年就被册封为德嫔,而卫氏直到胤禩19岁时(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封为良嫔。生下儿子后,康熙19年不晋升她的位份,这非常不寻常,之所以会这样,只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卫氏不讨康熙喜欢;第二,胤禩不得父亲喜爱。
但是,《清史稿》明确记载,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就被康熙封为贝勒,而那一年同样被封为贝勒的还有七阿哥胤祐。可见,卫氏对胤禩并没有成见。
既然胤禩没有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卫氏不受康熙宠爱。
还有一点,良嫔卫氏是在去世之后才被追封为“良妃”的,也可印证笔者的观点。
综上所述,史书上虽然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但可以看出,胤禩在少年时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但他的生母卫氏,不仅不得康熙喜欢,甚至还是胤禩夺嫡的减分项。
二、倒霉日子来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和众位皇子在木兰行围。十八阿哥胤祄突发病重,太子胤礽无动于衷,最终引发了火药桶,大阿哥胤褆率先攻击胤礽,说胤礽私自截留蒙古贡马。胤礽被康熙怒斥之后,半夜竟然扒开康熙的帐篷向里窥探,康熙大怒,历数胤礽昔日之过,于九月初四这天拘禁太子胤礽。待到九月十六这天,康熙回到京城,祭告天帝宗庙,宣布废黜太子。
太子九月初四被拘禁,到九月十六被废,中间有12天的时间,微妙的是,到了九月初七这天,康熙突然让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康熙让胤禩来总管内务府这个比较关键的部门,可见,太子刚刚被废时,胤禩不但没有失宠,还颇得圣心。
然而,这种大好的局面是短暂的,几天后,胤禩的倒霉日子就来了。
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那样,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激动万分,自古立储,非嫡即长,既然嫡子被废,胤褆作为长子自然要放手一搏。胤褆不仅要杀胤礽,还说借张明德之口,说胤禩有“大贵”之相。
大阿哥胤褆之所以要捎带上胤禩,是因为胤禩前几日又被康熙升了官,他要在诛杀胤礽的同时,借张明德的事情,扳倒胤禩,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只可惜,胤褆虽然聪明,但他猜错了康熙的心思,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然而,他把胤禩算计进来,却让胤禩被动不已。
要知道,胤褆说太子失人心,而胤禩又得人心,这是要对康熙说:胤礽之所以被废,全是在为胤禩让路。
康熙听闻后大怒不已,不仅囚禁了胤褆,还对胤禩心生厌恶,一度认为胤禩在谋害太子。
《清史稿》记载:
翌日,召诸皇子入,谕曰:“当废胤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这里,康熙果然把谋害太子的罪名安在胤禩头上,并且斥责胤禩钻营取巧,奸诈虚伪。因此将胤禩锁拿。
胤禩虽然有夺嫡之心,但他还没出手,就被动挨打,可谓“冤屈”。当时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等人去“营救”胤禩。康熙当场发怒,拔剑要杀胤禵,好在五阿哥胤祺抱住了康熙的大腿,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
后来术士张明德被抓,康熙命宗人府严加审问,才知道张明德当时说胤禩有“大贵”之相时,胤禩又惊又喜。康熙认为,胤禩当时就应该将张明德抓获,交给朝廷。胤禩没有抓张明德,就说明他心有希冀。此事过后,康熙褫夺了胤禩贝勒爵位,将胤禩降为闲散宗室。
康熙贬谪胤禩的时候,顺便列出了胤禩的三条罪状:
第一,胤禩乳母之夫雅齐布和叔叔贪污关税,事情败露后胤禩多有包庇。
第二,雅齐布被胤禩充军发配后,胤禩怨恨康熙,和褚英(努尔哈赤长子)之孙苏努勾结,败坏国事。
第三,第三条罪状最为奇特,《清史稿》云:
“胤禩又受制于妻,妻为安郡王岳乐甥,嫉妒行恶,是以胤禩尚未生子!”
意思是,胤禩身为皇子,竟然惧内,长期受妻子约束。胤禩之妻是个妒妇,这也是胤禩到现在都没有孩子的原因。
从康熙列出胤禩的三条罪状来看,胤禩并非是一个洁白无瑕的皇子,但这三条罪状,除了第二条比较模糊外,胤禩也没有犯下滔天大罪,所以,笔者私以为,这仍是康熙敲打胤禩的手段。
治完胤禩的罪,康熙不久又召见胤禩,胤禩表示,自己绝没有谋害胤礽,对太子之位更没有什么企图。康熙见胤禩如此,稍稍放心,从此父子关系有缓和的迹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