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点水一个秋-三点水一个秋念什么
王羲之,的是,寒露三点水一个秋-三点水一个秋念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宰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南宋灭亡。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大多数士人失去了积极入世的热情,加之全保身的需要,元代的汉族文人再次选择隐逸生活,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人数急剧增多,从而强化了元代隐逸文化的特征。
元 倪瓒《枫落吴江图》
书画家群体中,倪云林必须第一个提及,因其书画皆为“逸”格,高于一众。画史将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书法疏朗健逸,有晋人风度,绘画空灵萧散,诗亦清淡绝俗。“逸”的美学趣味和格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尤其他的山水画,充分地体现了文人画之“逸”格,确立了逸品山水画萧散简淡的经典样式。《枫落吴江图》构图巧妙,一河两岸,树亭前后临水,清虚空旷,坡石以折带皴,用笔中锋转侧,皴多染少,故皴笔特觉清劲,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折带皴是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之一,发明者就是倪瓒,继承折带皴法而最得神韵者乃清僧渐江。倪瓒一生可谓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
元 鲜于枢 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
同时代的书家中,鲜于枢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我爱陶彭泽,无钱对菊花。而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行笔遒劲,结字开张,尺幅虽小,却足以代表鲜于氏英伟豪迈、痛快淋漓的风格。当时的书家普遍喜欢写长篇长卷,很少写斗方小品,此作当属“另类”。文字内容过多的作品,无疑对创作激情有很大影响,一首诗或一首词,几十个字,正好有各种搭配组合,词尽意到。如果书写一百字以上,甚至几百字作品,那就得凭体力了。颜真卿便有过人体魄,他的作品都是“巨制”,过千字仍可做到一气呵成,可见身体很棒,作品真气弥漫。
元 赵孟頫《秋兴赋》(局部)
赵孟頫所书《秋兴赋》长卷是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代表赋作之一:“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厔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人称“才貌双全”,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容貌,故有“才比子建,貌若潘安”的比喻。此卷未书年款,但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应为赵中年经意之作。
元代是山水画发生巨变和取得极大成就的时期。中国绘画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追求抒情写意,以境界、韵味为核心的表现美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无疑是“元四家”,但“元四家”遁迹山林,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笔下这种萧索疏淡、枯寂幽远风格的作品,必然为统治者所不喜。明代初年,画院恢复,官方提倡推崇“南宋四家”,主导了明初的山水画坛。
明代山水画流派林立,最著名者当属早期的“浙派”,中期的“吴门派”和晚期的“华亭派”。书画创作繁荣的中心必定就是经济文化中心,基本上锁定江浙一带。苏州吴门乃是中心的中心,人文荟萃,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与“元四家”相似,因而继承并发展了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最终形成“吴门画派”,其代表人物即“吴中四家”的沈周、唐寅、文徵明和仇英。沈周的年龄比唐寅、文徵明、仇英要大得多,唐寅、文徵明皆出自沈的门下,乃当之无愧的“吴门画派”领袖。他们笔下的秋景图,精彩纷呈。
明 沈周《盆菊幽赏图》
沈周《盆菊幽赏图》采用对角构图,卷首一侧,杂树中设一草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边有盛开的菊花若干盆。尤堪一赞的是对三位文人和一名书僮的处理,用笔不多,却极其传神。亭内三人对饮,饮酒赏菊,意态优闲。一僮持壶侍立,布势疏朗,景物宜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此作画法谨细,笔墨精工,是中年“细沈”画风之佳作。然然乾隆的题诗,乃是大煞风景之举,佛头着粪,使得原画留白之处变得淤塞。左下角有沈周自题诗:“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沈周为传统山水画做出了贡献,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书法学黄庭坚,遒劲奇崛,与山水画苍劲浑厚的风格十分协调,而他最终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明 沈周《东庄图册》其一
沈周平生好游,因而有不少纪游遣兴的山水画。这其中,《东庄图册》堪称特别之作,所描绘的乃是其师吴宽家的庭园秋景,格调恬淡自然,工丽朴华。草坡、田野、树林等景致,清新而颇具现代感。难怪后人盛赞此作:“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
明 仇英 《花园景色册》(局部)
仇英《花园景色册》遴选了园林的局部来加以描绘。近处但见芭蕉伸展,山石横卧,竹子掩映,人鹤相对,秋意盎然。亭台楼阁在树木只露一角,使人感到曲径深幽,尽显园林之美。园林是中国人一生的梦想中最后的家园,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云:“檐前老树一株,浓荫复窗,人面俱绿,进门,折东曲折而入,叠石成山。亭在土山之巅,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
明 仇英《秋江待渡图》
另一件《秋江待渡图》构图平中求险,静中寓动,属精品力作。只见长松翠柏、红叶丹枫,崇山环抱,白云缭绕,变幻莫测。江中有轻舟数叶,缓缓徐行。河正对岸,船夫催促来人上船。彼岸之所,唐人装扮的白衣文士悠然自得,点出待渡主题。笔墨精工而富有士气,设色妍丽,山石颇似刘松年画法。画面虽不大,但境界开阔,有咫尺千里之妙,凸显了深秋寥廓的特点。
明 吕纪 《残荷鹰鹭图轴》
吕纪是宫廷画家,擅花鸟,水墨淋漓,气势宏大,成为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残荷鹰鹭图》描绘了秋日荷塘残叶之中,惊心动魄的瞬间。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受惊鸣叫,以至于纷纷躲避,有一只野鸭张嘴向上看,头颈紧缩,呈现恐惧之态。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画家把握了多种禽鸟的鲜明特征,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用写意之法描绘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表现能力。芦花以碎笔点成,虚实相间,层次分明。荷叶用湿笔画出,再用中锋勾茎,挥写自然,灵气四动。
中国绘画是表达意蕴和情感的手段,借助客观物象加以承载,所谓寓情于景是也。“意”源于内,“象”生于外。这和借景抒情的文学手法是一个道理。沈周《盆菊幽赏图》中的“幽赏”二字乃点睛之笔,可以让人领略到“坐听风吹雨,闲观花落去。悠然渡此生,只有画中影。”一诗的境界。《秋江待渡图》中的“待”字,点出了主题,可谓“别有忧愁暗恨生”。深秋如诗如画、多姿多彩。这种美,可以跨越时光的长廊。对于季候,对于光阴,对于时间的永续无尽觉得无奈,“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上一篇:(windows10录屏)-windows10录屏软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