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成笑傲凌沧洲)-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功名富贵,屈原(诗成笑傲凌沧洲)-诗成笑傲凌沧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诗成笑傲凌沧洲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诗成笑傲凌沧洲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富贵云烟散 精神日月留
——李白《江上吟》赏析
作者:赵铁军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空间】
李白擅长写古风诗歌,《江上吟》是七言古风。写作年代不详,应作于被免去供奉翰林之后,再次开始出游的初期。李白对于官场失意虽然愤懑不平,但是情绪并不消沉,反而表现得非常洒脱,出游名山大川和作诗再次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虽然不是他的代表作,但这首古风诗歌,集游记、怀古、抒情于一体,展现了他特立独行的个、自由奔放的精神和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价值观,很能体现李白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节流畅。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十二句诗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三节,每节四句。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第一节,写诗人泛舟江上,尽兴游玩。而这次泛舟游玩非常豪华奢侈,诗人用了夸张的笔法描写华丽的游船和超凡脱俗的氛围。游船的桨是香木做的,船体是用贵重的沙棠木加工的。随行的乐师手持玉质的箫、金色的管乐,分别坐在游船的两头。酒坛里盛的美酒有上千斛,还有歌妓相伴,轻歌曼舞相随,人生的自由快乐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功名场上的去留已无意义,就让它随波而去吧!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恐怕只有帝王才能享受吧?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第二节,即景抒情,怀古言志。这四句诗两两对仗,引用四个典故。抒发在江上游玩时荣辱皆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轻舟逐浪,天水相连,引起李白的思绪畅想。他联想起驾鹤云游黄鹤楼的“仙人”,他可能在江边徘徊,等待黄鹤的到来,不如我现在神仙般的自由!《列子·黄帝》书中说,在海上航行的人,一旦有了心机,海鸟都不和他相伴;而我这个“海客”没有心机,白鸥自由地在我头顶上空飞翔。李白从黄鹤楼又联想到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虽然作古了,但是他的楚辞歌赋还在流传吟诵,他的爱国精神和独立人格与高悬在空中的日月同辉!而那个亡国之君楚怀王呢,他建造的楼台亭榭在哪里?不过只剩下几座空空荡荡的山丘而已!李白用仙人与海客、屈原与楚王作对比,衬托海客和屈原的可敬可贵,加以肯定赞扬,表达了李白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如何富贵,而在于他能留下多少精神财富和人类智慧;历史不属于当代,而属于绵延不绝的未来,能够在历史时空永存的东西才最有价值。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第三节,李白实写自己酒酣之际,赋诗抒怀。作者自诩和屈原这样的诗人,能够在兴致所至的时候,遨游苍穹。诗人描写的人物形象就是李白自己:摇动如椽巨笔,酣畅淋漓地赋诗言志,震撼三山五岳。诗歌写成,放声大笑,这笑声跃起穿越时空,飘洋过海!最末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句,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假如功名富贵能够长在,那汉水就会向西北方向流淌了!这句诗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李白在这首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即:官场功名、人间富贵都是浮云,浮云飘来飘去终会散去,我不在乎这些东西的得失;但是精神的文化的果实,比如屈原和我李白的诗歌,是恒久的,并与日月同晖。追求精神的成果是最有价值的。“富贵云烟散,精神日月留”,是古代文化精英们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也有消极的东西。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古代帝王和权贵阶层所迷恋的生活方式。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有表现,成为很有个特点的局限。古代文人士大夫,特别是唐代诗人爱旅游,喜狎妓,凡出游必有歌妓美女作伴,成为一种时尚。在现代社会已是不文明的糟粕,绝不可病态欣赏。
在社会变革和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仁人志士投身激流,建功立业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功名”。比如,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和复兴、为国家繁荣昌盛而献身的先烈们,名垂青史,泽被后世,更令人敬仰。古今济世救民的政治家,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虽居高位而谦恭对人,竭诚为民众福祉而效力,这样“贵”的品德和功业,也值得肯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的民众发家致富,不但不应该否定,还应该鼓励。只要合法经营,造福社会,也会为社会进步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拓展阅读】
“富贵云烟散,精神日月留。”古今仁人志士普遍看淡功名富贵,更看重精神道德价值的永生永存。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在中国长达数千年文明史上,为什么会有无数人在国家民众危难之时,在社会发生革命和剧烈变革时,无私无畏投身时代潮流,坚决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为此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抗争,涌现无数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明代嘉靖朝刑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的爱国忠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当蒙古鞑靼部入侵北方边境时,他力主抵抗、反对妥协,并上疏弹劾奸相严嵩“五奸十大罪”,结果自己被下狱、遭毒刑,被杀害。他在临刑前,作《就义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就义诗》写得大义凛然,表现了诗人忠正刚直的高尚心志、报国忘身的赤忱,感人至深,字字血泪。 这首诗的前二句说,自己虽然了,但浩气仍留天地之间,光耀千古;后两句,感慨自己壮志未酬身先,不禁万分遗憾,但后忠魂在,一定还要补报国家,以偿夙愿。整首诗寥寥二十字,一气呵成,如吐肝胆,如露心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人肺腑;一片忠贞爱国之心,苍天可鉴。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
杨继盛知道嘉靖皇帝信任和依重奸相严嵩,他弹劾严嵩不但不会成功,反而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是他为什么还要弹劾严嵩呢?这是由杨继盛的信仰、品格和价值观决定的。他不怕,怕的是江山社稷毁在奸相严嵩手里。即使自己了,肉体入土了,但自己的赤诚之心、浩然正气能够获得永生!十一年后,杨继盛获得平反昭雪。老百姓建城隍庙世世代代纪念他。
上一篇:(敕组词)-弛组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